缩略图

“陌生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董梅

亳州市夏侯小学南校 安徽亳州 236800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好的教学理念,而从教学模式角度看,语文课堂出现了所谓"千课一面"的现象,使课堂逐渐失去了教学吸引力,学生注意力消减,教学效果堪忧,同时也使教师本人逐渐失去职业热情和期待,滋生职业倦怠之感。所以语文课堂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重点阐述创新语文课堂模式的陌生化教学策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魅力,充满吸引力。

关键字: 语文课堂 陌生化 策略 创新

引言:常态的语文教学大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开展,比如一开始读读课题,质疑课题,接着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检查预习,课文中难懂的生字新词呈现出来,然后逐段地学习课文,最后总结,必要时再做拓展或者课堂练习。这样模式化的教学,长此以往,使课堂逐渐失去了教学吸引力,教学效果堪忧。涛声依旧、死水微澜的课堂,也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我们要通过课堂模式的创新,唤醒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本人逐渐消除职业倦态,重新唤起对职业的那份憧憬和向往。

一、陌生化的概念及意义

1.陌生化的概念解析

“陌生化”其实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它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背人们常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和陌生化相对的就是“常”。因为这个“常”会削弱和遮蔽人们对事物的感觉。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看的时间久了,人们的感觉就被钝化了,好像就不存在了。而陌生化就是对这些常事、常情的超越,它是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别具匠心、异乎寻常。

2.陌生化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陌生化”作为创新课堂模式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强调课堂模式所造成的异乎寻常的效应,从而使教学内容被学生充分感知,产生巨大的教学吸引力。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我们应当牢牢地把握住“陌生化”这把金钥匙。

二、落实语文课堂教学陌生化思路和策略

1.教学结构陌生化

大部分的文言文教学是一种线性结构,首先初读整体感知,然后再细读进行局部分析,最后再回读,进行整体观照。对于这样的结构学生们提不起兴趣,没有期待,课堂就缺乏吸引力。陌生化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它是一种板块结构设计。每一个板块都是整体的。比如《两小儿辩日》,就可以按照以下板块结构进行:

(1)线索钩沉,整体了解。

先把故事情节要点提炼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来寻找这些要点之间的关系,把几个关键词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在黑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连线,你认为哪些词可以连在一起,为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把车盖、盘盂改成大、小,把沧沧凉凉、探汤改成冷、热,再加上远、近,让学生来寻找这些字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第二层次的线索钩沉,最后再加上早上和中午,线索越来越多,随着线索不断地出现,两小儿辩日的矛盾焦点,就在一次次划线当中被呈现出来了,矛盾冲突被放大了。

(2)整体体验,角色模拟。

创设情景,感同身受,让同桌之间,分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停地辩斗,还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进行演绎,有趣好玩。

(3)整体把握,内涵顿悟。

最后可以巧妙地提个问题:当圣人孔子听了两小儿的嘲笑之后,会说什么?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加入自己的理解,写一写,比如“后生可畏”或者“吾学有涯而知也无涯”等等,使文本提升了内涵。用这样的结构去上课,学生就会充满期待。

2.文本解读陌生化

在我们看到文本时,要能做到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更要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比如小学语文《鱼游到了纸上》,当我们深入到其文本中,会发现有一些很特殊的段落中的特殊字句,却能够带给我们很深入的启示,读着读着,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就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我们竟然读出了宁静致远。如此解读比较罕见。仔细品读会发现在语段当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词“静静地”,这是一个很有嚼头的词语。这里去掉这个词丝毫不影响表达,在这里加上这个词,味道和内涵在发生变化,说明主人公的心一定是静无杂念,静如止水。文章的后半部分还有两个语段又出现了“静静地画”这个词,与前面“静静地看”一脉相承。不管是早上还是下午,不管是人来人往时,还是人寥寥无几时,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静静地画,他的心和他的鱼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这种主旨对当代人来说很有启迪意义。这位青年呈现出来的宁静致远的生命状态,无疑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心灵鸡汤。我相信这种陌生化的主旨解读,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思路陌生化

教学思路的陌生化是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思路来推进。比如赵丽宏先生的作品《与象共舞》这一课,最常用的教学思路都是围绕着“人与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展开的。先把中心提炼出来,人和象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然后再去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先有一个大前提再找小前提。再或者是一段一段地看,最后归纳出中心,人和象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的认知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线索来进行陌生化教学。线索一:作者本人对大象的情感变化;线索二:抓住课文中的两处“最”:最有意思,最难忘怀。线索三:抓课题。课题是《与象共舞》,但是纵览全文发现只有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是人们和大象一起跳舞。通过这些陌生化的线索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上会有更多精彩生成。

4.教学方式陌生化

(1)点拨陌生化

比如在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古诗里有个词语“潋滟”,曾经听过一位优秀老师的展示课,有陌生化效果,他是这样进行的:首先,猜测字形,让学生猜猜这个词跟什么有关,然后,调动表象,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水光潋滟的画面,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最后再出示图片,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看起来像什么,激活孩子们的想象。这样的点拨充满了张力和教学吸引力。

(2)导入陌生化

比如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王崧舟老师的陌生化的导入特别令人赞赏,是通过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来导入,1998年评选了一位年度新闻人物,很新奇,让学生猜,猜来猜去,没有猜到,然后老师屏幕展示“地球”的照片,这时,学生们都大吃一惊,为什么评选的不是人物,而是地球呢?答案就在这篇课文中。这样的导入可以很快地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产生兴趣。

(3)练笔陌生化

比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陌生化的练笔设计:①假如你是推荐《威尼斯的小艇》的读者,请写一篇课文简介,这样的练笔角度很新颖,有明确的交际目的,可以推荐给自己的家人。②假如你是来威尼斯旅行的游客,请你描述一下在威尼斯的所见所闻和特殊感受。③假如你是威尼斯的居民,请以“我为威尼斯骄傲”写话。④假如你是威尼斯一家旅行社的策划人员,请为威尼斯的小艇写几句广告词。这样的练笔相对来说比较陌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综上所述,想要使你的课充满新鲜感和吸引力,让学生对你的课充满期待,那么就要挑战自己的认知惰性,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陌生化教学策略,让你对教学始终充满动力和热血,永葆教育热情!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美其所美》,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

[2]金磊:《跳出思维舒适区,让语文教学在“陌生化”中求发展》,语文教学通讯,社2020年第9期。

[3]田丹宁:《“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艺海,2020年第2期。

[4]华枫:《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解读》,大众文艺,201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