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分析
李盛欢 吴建
云南开远一行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 661699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电气自动化与电气工程融合应用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两者的结合对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关键技术及实施策略,同时探讨了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研究表明,电气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还能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融合应用;智能化;系统集成
引言: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我国《“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制造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撑,电气工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在这一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的融合发展既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一、电气自动化与电气工程融合的技术支撑体系
(一)基础控制技术系统
电气自动化技术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对电气设备和系统的智能化控制。随着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工业通信网络已实现从传统的点对点连接向分布式网络架构转变。现场总线技术如PROFIBUS、Modbus等的广泛应用,使得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设备能够实现无缝互联。智能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高的测量精度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过MEMS技术、智能算法等的应用,传感器不仅能够准确采集温度、压力、位移等物理量,还具备自校准、故障诊断等功能。通过统一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架构,各层级控制系统之间形成了完整的信息交互网络,实现了从现场设备到管理层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控制,为系统集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智能化技术应用
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使得系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实现设备表计读数的自动识别和故障特征提取,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时序预测算法可以准确预测设备性能劣化趋势。智能算法能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建立设备运行模型,不断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在电力系统领域,智能配电网络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电气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电力物联网平台,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处理海量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设备状态实时监测、负载预测和故障自动处理等功能。系统还能够基于用电负荷特性和电网运行状态,自动调整供电策略,显著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运维效率。
二、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创新
(一)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
在工业生产领域,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PLC、DCS等先进控制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和实时监测。这些控制系统能够对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全方位监控,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关键指标的实时采集和调节。以某化工企业为例,通过引入智能PLC控制系统,对反应釜温度、压力实现精确调节,产品合格率提升15%,能源消耗降低20%。该系统采用分层控制架构,现场层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工艺参数,控制层执行复杂的控制算法,管理层则负责生产调度和数据分析。系统还配备了先进的故障诊断和预警功能,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潜在故障隐患,提前进行维护处理,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停机时间,提高了生产连续性。此外,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显著改善了生产现场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中,通过远程控制和自动联锁保护,有效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安全风险。系统还整合了MES(制造执行系统),实现了从原料入库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为产品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智能建筑电气系统
智能建筑管理系统(BMS)的应用实现了建筑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通过楼宇自动化网络将各类设备有机连接,实现统一管理和协同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参数和使用需求,自动调节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的运行状态。照明控制系统根据自然光照度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空调系统则根据室内温湿度和人员密度,动态调整制冷量和新风量;电梯群控系统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运行策略,提高运载效率。某商业综合体在引入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后,通过对用电数据的实时分析和优化调度,整体能耗降低30%,运维人员减少50%。系统采用智能传感网络,实现了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有效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同时,系统还集成了消防、安防等子系统,形成了完整的智能化管理平台,极大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和控制各类设备,实现了建筑管理的智能化和移动化。
(三)智能制造系统集成
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某大型制造企业通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传统电气工程深度融合。生产线采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通过工业物联网实现设备互联,建立了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系统采用多层次网络架构,包括现场设备层、控制层、制造执行层和企业管理层,实现了从底层设备到企业决策的全面集成。在设备层面,采用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控制层采用先进的PLC和工业计算机,执行复杂的工艺控制算法;制造执行层通过MES系统实现生产调度和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层则通过ERP系统进行资源规划和决策支持。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提升40%,产品不良率降低60%。通过数据分析平台,企业实现了生产计划的智能排产和原材料的精准管理,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系统还具备设备健康管理功能,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实现预测性维护,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设备可靠性。
三、融合发展路径与未来展望
电气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的融合发展面临着技术集成、信息安全等多方面挑战。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增加了系统集成的复杂度。随着系统联网程度的提高,网络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包括数据泄露、远程控制漏洞和恶意攻击等风险逐渐增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并定期进行系统漏洞评估与修复。同时,培养既懂得传统电气工程技术,又精通自动化控制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确保融合发展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将向着更高智能化水平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系统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绿色节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将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标准化、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将促进系统集成的便捷性,推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
结语: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技术与电气工程的融合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深度融合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还推动了工业智能化转型。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实践的深入开展,这种融合将更加深入,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推进融合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创新、标准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应对各类挑战,推动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战.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模具制造,2025,25(02):41-43.
[2]张笑寒.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融合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6):4-6.
[3]杨丙龙,邓松.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价值[J].自动化应用,2024,65(S1):270-272+275.
[4]陈桑.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融合运用分析[J].科技资讯,2024,22(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