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阳锣鼓的调查报告
罗之桂 汪致远
湖北文理学院 襄阳市 441053
摘要:本文以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的荆山阳锣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一传统音乐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本文详细分析了荆山阳锣鼓的音乐结构、表演形式和乐器组合,揭示了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荆山阳锣鼓不仅是保康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珍贵遗产。本文旨在为荆山阳锣鼓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荆山阳锣鼓;保康县;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型转化、创新型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与拓展离不开“四个自信”,而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建构,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坚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紧密联系、相互连结的纽带桥梁。随着工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在向现代化靠拢过程中速度更快、力度更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成为亟待开展的工作。本研究立足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结合网络新媒体相关文献研究与数据报告,分析荆山阳锣鼓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以期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扬提出契合新时代的新路径。
二、保康县“荆山阳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
荆山阳锣鼓起源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据地方志记载,这一音乐形式最初是当地农民在田间劳作时为鼓舞士气、协调劳动节奏而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荆山阳锣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节庆、祭祀、婚丧等重要场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荆山阳锣鼓”是市级、县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区别于荆山夜锣鼓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山歌、田歌、情歌等。按照当地习俗,阳锣鼓一般为早上太阳升起后,到下午太阳落山前所唱的锣鼓歌,用以田间劳作的薅草锣鼓,因此,荆山阳锣鼓又叫荆山薅草锣鼓。
保康境内的阳锣鼓主要指田间劳作的薅草锣鼓,用于解除疲劳、助兴。大集体时,分布全境,实行责任田承包后,田地化整为零,集中劳动场景较少。阳锣鼓唱腔程序比较固定,大致为:请阳歌、扬阳歌、送阳歌,有中板、慢板、快板,有五槌锣、七字鼓、连山号子、穿山(川陕)号子、花鼓子、五声子、民间小调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荆山阳锣鼓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周边地区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它不仅保留了传统锣鼓音乐的基本特征,还融入了当地民歌、戏曲等元素,展现出丰富的音乐表现力。20世纪以来,荆山阳锣鼓经历了多次兴衰,但在当地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努力下,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保存并焕发新的生机。
(二)艺术形式
荆山阳锣鼓流传于保康县境内荆山南北,是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助兴助乐助劲田间地头民歌演唱形式,以大鼓和土锣为配器,主要出现在白天劳动场面。演奏方式一般为单扬单赞、双扬双赞,用大鼓、土锣配器。荆山阳锣鼓一般是二人打唱,一人打锣,一人敲鼓,自始至终都由敲鼓的领头,打锣的踩着鼓点按规定的节拍打,俗称“喂锣”。其中锣鼓的打法及曲牌是固定的。刚开始时,只打不唱,节奏由慢到快,俗称“打闹台”。接下去唱“赞歌”,俗称“赞赞盘”,又唱又打。歌唱内容以八句短歌为主。
荆山阳锣鼓是襄阳市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湖北荆山一带广为流传,具有古楚遗韵音乐特征,集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体。保康荆山阳锣鼓,主要指田间劳作的薅草锣鼓,作为用于消除疲劳的一种田歌,演绎独特,唱词灵活,内容丰富,被农民称为“田中之戏”。1
在保康县黄堡镇岞峪村,今年76岁的罗福旺已经在荆山阳锣鼓的演艺道路上走了60余年。本期,我们一同走近荆山阳锣鼓传承人罗福旺,听他口述传承背后的故事。我们这里一般叫薅草锣鼓,它是荆山阳锣鼓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田歌表现形式,也是解除农民困乏,帮助农民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最早,这种薅草锣鼓的劳动场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在《诗经》里面有记录。《保康县志》里曾经写道:“唯有农夫最辛苦,唱罢三皇唱盘古。”这是保康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荆山阳锣鼓的场景,历史也很久远了。另外,从传承人的谱系中可以追溯到四代以上,都在百年以上。从传承艺人所使用的锣、鼓这些器物上看,也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荆山阳锣鼓一般为两个人或四人“唱”和“打”,有四个人时就两两为一组,用到的道具就是锣和鼓,一锣一鼓或者两锣两鼓。
薅草锣鼓持续时间非常之长,甚至可以达到17~18个小时。表演基本程式为,早上下田为“早牌”,唱“请阳歌”;下午下田为“晌牌”,唱“送阳歌”。只打不唱叫打牌子,只唱不打叫喊号子。号子之后打七字鼓,分慢板、中板、快板,锣分五槌锣、七槌锣。唱歌开头叫探朝,收工叫煞锣鼓。腔调有秦腔、汉腔、桃腔、花鼓调等。句式有四言八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赞十字、十一字句。荆山阳锣鼓包括田歌、情歌、闹歌、花鼓歌、时政歌等,唱词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很多以明清故事为蓝本。它能在田间地头鼓动大家的干劲儿,提精神。
荆山阳锣鼓一般表演时间长,唱词多,环节多,内容多,音腔多,韵调称为十二大韵和六小韵,总称为“十八调”。唱的时候一般由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歌师傅”高亢的唱腔,加上锣鼓穿插,人声与器乐声相互交融,诙谐幽默。
(三)荆山阳锣鼓的艺术特征
荆山阳锣鼓的音乐结构复杂而富有变化,通常由引子、主体和尾声三部分组成。引子部分以缓慢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引入,为主体部分的展开做好铺垫;主体部分是整个表演的核心,包含多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节奏型和旋律走向;尾声部分则以渐弱的节奏和简化的旋律结束整个表演,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
在表演形式上,荆山阳锣鼓既有独奏,也有合奏。独奏形式主要展示个人技艺,而合奏形式则强调团队协作和声部配合。常见的表演场合包括节日庆典、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不同的场合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曲目和表演风格。乐器组合方面,荆山阳锣鼓以锣、鼓为主,辅以钹、铙等打击乐器,有时还会加入唢呐、笛子等吹管乐器,形成丰富的音响效果。
三、荆山阳锣鼓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荆山阳锣鼓深深植根于保康县的民俗文化之中,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荆山阳锣鼓的表演往往是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在宗教仪式中,它又扮演着沟通人神的重要角色,成为表达虔诚和祈愿的媒介。此外,在人生礼仪如婚礼、葬礼等场合,荆山阳锣鼓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或增添喜庆,或寄托哀思。
作为保康县的文化符号,荆山阳锣鼓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当地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它承载着保康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当代社会,荆山阳锣鼓的文化价值日益凸显,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1. 农耕文明的活态记忆
荆山阳锣鼓的锣鼓点与农事周期深度契合:春耕“慢三槌”、夏耘“快流水”、秋收“连珠炮”,形成独特的“农业节律符号系统”。在2021年的田野调查中,82岁的传承人王德富演示了《二十四节气锣鼓谱》,每个节气对应特定节奏型,如谷雨用“雨打芭蕉”(密集十六分音符),霜降奏“寒露凝珠”(附点休止)。
2. 社群凝聚的精神纽带
在保康马桥镇,至今保留“锣鼓开山”习俗:新建房屋前,需请锣鼓班子连续演奏三天,通过声波震动“唤醒地脉”。这种声景建构(Soundscape)强化了集体认同,正如村民所言:“听不到锣鼓响,就像房子没根基。”
四、荆山阳锣鼓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荆山阳锣鼓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减弱,传承人老龄化,表演机会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这些挑战,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传承基地、开展培训课程、组织表演活动等。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荆山阳锣鼓面临的传承危机。
在创新发展方面,一些音乐工作者尝试将荆山阳锣鼓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也使得荆山阳锣鼓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荆山阳锣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结论
荆山阳锣鼓作为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的传统音乐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本研究通过对其历史渊源、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传承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研究表明,荆山阳锣鼓不仅是保康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珍贵遗产。
在当代社会,荆山阳锣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荆山阳锣鼓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文化冲击也不容忽视。因此,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对荆山阳锣鼓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未来我们也会积极地传承和弘扬荆山阳锣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加强荆山阳锣鼓的数字化保护,建立完整的音像资料库;其次,推动荆山阳锣鼓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和认知;再次,鼓励创作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新作品,扩大受众群体;最后,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将荆山阳锣鼓打造为保康县的文化名片。通过这些努力,相信荆山阳锣鼓这一传统音乐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保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康县志[M].方志出版社. 2015 年 4 月.
[2] 杜忠道.保康方言集成.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年 4 月.
[3] 李素娥 、杨顺适.襄阳民间音乐[M]. 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年 12 月.
[4] 任伟 、钟炜.襄阳民间歌曲[M].武汉出版社.2016 年 11 月.
[5] 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概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7 年 4 月.
[6] 襄阳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襄樊市志[M].方志出版社.2015 年 2 月.
[7]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 湖北卷[M].北京: 中国 ISBN 中心出版.1997 年.
[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论文类:
[1] 华蓓蓓.《河南中牟民歌调查研究》 [D]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李彦. 《宜昌雾渡河民歌调查与研究》 [D] .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 刘正维. 《湖北民歌特性析》 [J].黄钟.2016 年第 3 期.
[4] 刘群. 《浅谈襄阳民歌的艺术特征》 [J].当代音乐.2015 年 8 月号.
[5] 刘群. 《鄂西北地区本土音乐特点分析——以襄阳为例》 [J]. 音乐时空.
1.这段内容来自非遗传承人的手稿
本文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题成果论文,项目名称《荆楚民歌的活态化保存和综合利用》,(项目编号:202410519033),指导老师:凌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