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真实情境驱动下全文深度阅读实践探索

作者

胡琦

上海青浦兰生学校 201708

摘要:当前教育强调学以致用的背景下,以真实的语文课堂为例,我们探索了如何通过真实生活场景促进经典名著的深度阅读。学校开展了“诗意悦读”读书节、“金牌推荐官”评选、“西游话剧社”等特色活动,让《诗经》《西游记》等经典走下书架,走进学生的生活。观察新思路,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真实情境;全文深度阅读;核心素养

近年来,随着新版语文课标的落地,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以致用,强调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培养综合能力。在这种趋势下,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来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思考能力,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特别关注的问题[1]。

在我们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老师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深入理解经典,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把阅读课堂搬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比如在教《西游记》时,不仅让学生读原著,还组织他们改编成话剧表演;学习《诗经》时,则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蒹葭苍苍”的意境。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阅读体验中。

一、真实情境对深度阅读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能有效推动深度阅读的开展。深度阅读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而真实情境恰好架起了文本与现实之间的桥梁[2]。以《诗经》教学为例,通过模拟古代劳动场景,或者对比现代民歌中的情感表达,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赋比兴”手法的妙处,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能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其中蕴含的智慧。这样的情境教学还能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就变成了主动探索的过程。

更难得的是,真实情境让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艺术创作甚至实地考察等方式,把书中的文字变成可触摸、可体验的鲜活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3]。可以说,真实情境就像一把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深度阅读的大门,也让语文学习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一、教学实践:真实情境的多元融合策略

(一)链接知识储备,激活阅读兴趣

在“诗意悦读”读书节中,我们选择《诗经》作为整本书阅读对象,充分考虑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接触过《硕鼠》《桃夭》等篇目,且初中教材也有所涉及的知识基础。在具体实施时,我精选《鹿鸣》《采薇》作为表演篇目,利用晨读引导诵读,并打破班级界限,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演内容。这一过程中,学生展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如《采薇》主角R同学为塑造角色,主动研究老兵心理,精心设计道具细节。通过将阅读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衔接,成功降低阅读门槛,激发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探究兴趣。

(二)融入人生体验,深化阅读共鸣

读书节“金牌推荐官”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从自身真实体验出发推荐书籍。如两位学生基于小学古诗学习经历,选择轻松介绍诗人的《白马春风恰少年》,认为其适合低年级学生;Z 同学则因学习《那个星期天》后对史铁生产生兴趣,结合自己阅读《我与地坛》的感悟进行推荐。这种将阅读与个人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结合的方式,不仅让推荐更具感染力,也让学生在分享中深化了对书籍的理解,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

(三)契合兴趣需求,推动深度阅读

针对学生对《西游记》原著畏难情绪,我以“西游话剧社”为载体,将阅读任务转化为剧本创作与表演活动。通过设定“品读原著——创作剧本——跨学科融合” 的目标体系,引导学生在剧本优化过程中反复研读原著,修正细节。例如,学生在核对文本时发现剧本表述与原著不符,主动查阅字典理解“嵯峨”的含义。这种基于兴趣的情境创设,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任务驱动下深入文本,实现阅读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实践成效:核心素养发展的多维度体现

(一)知识层面:从文本理解到文化浸润

在《诗经》学习中,学生们不再满足于背诵诗句。R同学为了演好《采薇》中的老兵,不仅查阅了周代战争史,还特意请教历史老师当时的服饰特点。而《西游记》剧组的学生们,为了一个“嵯峨”的读音争论不休,最后翻遍三个版本的注释才达成共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诗经》《西游记》等经典文本的内容,还通过跨学科融合学习拓展了知识边界。

(二)能力层面:从单一阅读到综合素养提升

“金牌推荐官”活动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Z同学为了推荐《我与地坛》,把书反复读了五遍,还特意去参观了地坛公园。她的演讲既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又有对作家风格的独到见解,让在场老师都为之赞叹。“西游话剧社”更是个综合锻炼场:有的学生负责改编剧本时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有的在制作道具时把美术课学的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文本解读、剧本创作到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锻炼。

(三)情感层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最让人惊喜的是学生的转变,以前课间追逐打闹的学生,现在会聚在一起讨论《诗经》的吟唱方式;有个学生为了演好猪八戒,主动把原著相关章节读了十几遍;在读书分享会上,一个腼腆的女生谈起《白马春风恰少年》时眼含泪光,因为她找到了与古代诗人的心灵共鸣。这些发自内心的热爱,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探究,对经典文学的兴趣与认同感显著增强,真正实现了“在阅读中成长,在情境中发展”。

三、反思与改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优化方向

(一)情境设计的普适性不足

尽管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但部分活动(如《西游记》话剧社)因选修课冲突、能力差异等因素,未能覆盖全体学生。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情境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设计分层任务或小组协作模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参与阅读的切入点。

(二)评价体系的完整性欠缺

当前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评价多集中于活动表现与任务完成度,对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情感变化等隐性成果关注不足。后续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入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机制,全面衡量学生的阅读收获。

(三)跨学科融合的深度有限

虽然在《西游记》项目中尝试了跨学科学习,但实际操作中仍以语文学科为主,其他学科的渗透不够深入。未来需加强学科间协作,围绕阅读主题设计更系统的跨学科任务,如结合历史学科分析《西游记》的文化背景,或通过美术学科绘制人物形象,真正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迁移。

真实情境驱动整本书阅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不断优化情境设计、完善评价体系与深化跨学科融合,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培养其核心素养,让整本书阅读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李猛.融合戏剧阅读演绎青春风采——《简·爱》情境化导读设计[J].江苏教育,2023,(20):31-33.

[2]陈训力.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5,(07):75-77.

[3]丁新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式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12):72-74.

学科学段: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部编版(五四学制)

姓名: 胡琦

出生年月:199007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安徽宣城

职称:二级教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务:初中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