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危大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与挑战简析
蓝科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225
摘要:本论文围绕物联网技术在危大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与挑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物联网技术的特性与优势,探讨其在危大工程施工监测、风险预警、人员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同时深入剖析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数据安全、设备可靠性、技术标准、成本投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危大工程管理;施工监测;风险预警;应用挑战
引言:危大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具有施工难度高、风险隐患多、事故后果严重等特点,如深基坑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等。传统的危大工程管理依赖人工巡查、经验判断和简单的仪器监测,存在信息滞后、监测范围有限、预警不及时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对安全性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通信网络和智能处理系统,实现对工程现场物理对象的实时感知与数据交互,为危大工程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危大工程管理,有助于提升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工程管理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
(一)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架构
物联网技术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
感知层:通过传感器、RFID标签等设备,采集工程现场的物理信息,如结构位移、应力、温度、湿度、人员位置、设备运行状态等。
网络层:利用4G/5G、NB-IoT、LoRa等通信技术,将感知层数据传输至云端或本地服务器,确保数据的实时性与稳定性。
应用层: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工程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的特性优势
物联网技术具备实时性、全面性和智能化特点:
实时性:可实现对工程现场数据的动态采集与传输,避免信息滞后导致的管理盲区。
全面性:通过多类型传感器覆盖,实现对工程结构、环境、人员、设备的全方位监测。
智能化:结合数据分析算法,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并触发预警,支持风险预测与应急响应。
二、物联网技术在危大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施工安全监测与风险预警
结构安全监测:在深基坑、高支模等工程中,部署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和倾斜仪,实时监测结构变形和应力变化。例如,通过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深基坑边坡的位移,当数据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报警并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
环境监测:利用温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和气体检测仪,实时监控施工现场的环境参数。在地下暗挖工程中,监测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防止中毒和爆炸事故。
风险预警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例如,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结构变形趋势,提前预测坍塌、沉降等风险,为工程加固或停工决策提供依据。
(二)人员与设备管理
人员定位与行为监测:通过佩戴RFID工牌或智能安全帽,结合UWB定位技术,实时追踪施工人员位置。系统可识别人员是否进入危险区域、是否违规操作,并通过APP推送安全提示。
设备状态监控:在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设备上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运行参数(如起重量、高度、角度)和故障信息。例如,通过物联网模块将塔吊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一旦设备超载或出现异常,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锁定操作权限。
(三)施工进度与质量管控
进度可视化管理:利用物联网设备采集施工进度数据(如混凝土浇筑量、模板安装进度),通过BIM模型实现进度可视化对比,及时发现工期延误风险。
质量追溯:在材料管理环节,通过RFID标签记录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的来源、批次和检验信息,实现质量问题的快速追溯。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危大工程监测数据涉及核心技术参数和工程安全信息,若被恶意攻击或窃取,可能导致工程事故或经济损失。例如,黑客篡改深基坑位移数据,掩盖结构安全隐患。物联网设备多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存在信号干扰、数据劫持等安全漏洞,需防范中间人攻击和数据篡改。
(二)设备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
恶劣环境影响:施工现场存在高温、高湿、粉尘、振动等复杂环境,传感器和通信设备易出现故障或数据失真。例如,高温环境可能导致传感器电子元件老化,影响监测精度。
设备续航与维护:部分物联网设备依赖电池供电,续航能力有限,且施工现场设备维护难度大,可能导致监测数据中断。
(三)技术标准与系统兼容性
标准缺失:目前物联网在危大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厂家的传感器、通信协议和软件平台兼容性差,导致数据难以互通。
系统集成难度高:危大工程管理涉及多个子系统(如监测、预警、人员管理),系统集成过程中易出现接口不匹配、数据格式不一致等问题。
(四)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矛盾
前期投资大:物联网设备、通信网络和数据分析平台的采购与部署成本高昂,中小型施工企业难以承担。
投资回报周期长:物联网技术对工程管理的效益提升需长期积累,短期内难以体现显著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应用积极性。
(五)专业人才短缺
跨学科需求:物联网技术在危大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需融合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稀缺。
培训体系不完善:现有教育和培训体系缺乏针对性课程,从业人员难以掌握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应用方法。
四、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强化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加密与认证技术:采用国密算法(如SM4)对数据进行端到端加密,部署数字证书和多因素认证机制,确保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
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建立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实时监控物联网设备的运行状态,制定数据泄露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演练。
(二)提升设备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
硬件优化:研发耐高温、防尘、防水的工业级传感器,采用低功耗设计延长设备续航时间,增加冗余备份设备防止单点故障。
智能运维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状态自诊断,通过远程升级和自动报修功能降低维护成本。
(三)推动技术标准统一与系统集成
行业标准制定:由住建部门牵头,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制定物联网在危大工程管理中的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
开放平台建设:推广开源物联网平台,提供标准化接口和协议,降低系统集成难度,促进不同厂商设备的互联互通。
(四)优化成本与效益平衡
政策扶持与补贴:政府对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危大工程项目给予资金补贴或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应用成本。
轻量化解决方案:开发低成本、易部署的物联网设备和软件,例如基于NB-IoT的低功耗传感器和SaaS模式的管理平台,降低企业初期投入。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课程改革: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增设物联网技术课程,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践型人才。
职业培训与认证:行业协会组织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颁发专业技能认证,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结语:物联网技术为危大工程管理提供了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在施工安全监测、人员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数据安全、设备可靠性、技术标准等问题制约了其广泛应用。通过完善数据安全防护、推动标准统一、优化成本投入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可有效应对上述挑战。
参考文献:
[1]赫文,唐瑜,赵振环.施工技术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优化研究与应用[J].中国港湾建设,2024,44(11):96-102.
[2]杨俊元.浅谈监理信息系统在危大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设监理,2023,(05):56-59.
作者信息:
蓝科锐(2002-),男,汉族,广东省肇庆市,本科,研究方向:物联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