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实践项目驱动环境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田甲
昆明传媒学院 省市:云南省昆明市 邮编650000
摘要:为了探讨在地化实践项目驱动的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本文以阿者科村落改造项目为例,分析了该模式的背景、教学策略及成效。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强调地方文化、跨学科合作和项目化学习的结合。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促进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增强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激发设计创新思维。建议在环境设计教育中加强地方文化与实际项目的结合,推动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在地化教学;环境设计;阿者科村落;项目化学习
引言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地化实践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地方文化、历史及社会背景紧密结合,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向。阿者科村落改造作为一个典型的环境设计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际应用价值,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地化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成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出改进和推广的策略。
一、阿者科村落改造概况
(一)阿者科村落概述
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是一个具有210多年历史的哈尼族传统村落。该村落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内,海拔约1800米,常年云雾缭绕,被誉为“云上梯田人家”。阿者科村的传统建筑形式为“蘑菇房”,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生态适应性著称。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阿者科村面临着传统建筑风貌消失、村落空心化、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阿者科村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造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回归——云南省原阳县哈尼族申遗古村落阿者科的景观整体化保护策略”项目。如图1所示。
(二)改造项目实施过程
1.全面调查分析景观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田野调查和跟踪访谈等方法,详细记录了阿者科村的自然生态过程、生产过程、生活社交过程和精神信仰过程。
2.自下而上地归纳景观网络
将每个景观过程中最具乡土特色的景观场景进行归纳,形成五个景观安全网络:景观生态安全网络、景观生产安全网络、景观生活安全网络、景观社交安全网络和景观精神信仰安全网络。
3.改善景观质量
根据每个网络的问题,提出保护和改善措施,最终形成了基于完整性考虑的村落乡土景观保护方案。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阿者科村落改造项目为环境设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在该项目中,学生们通过参与实地调研、方案设计和现场实施等环节,深入了解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特征。这种“在地化实践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该项目还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建筑学、景观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为环境设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启示
阿者科村落改造项目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尊重和传承地方文化,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经验对环境设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真实项目的参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地方文化和生态,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通过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
一、在地化实践项目驱动环境设计教学的背景
(一)在地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在地化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与方法跟地方文化、社会、环境以及实际需求深度结合起来,以此实现教学的创新与实效,该模式不仅聚焦于知识的传授,还突显利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塑造,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并拿出解决举措,由此提升其处理实际状况的能力,在地化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是具备鲜明的地方性与实践性,跟传统的教室授课形式不一样,学生可凭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清晰理解课堂知识的应用与实现途径。如图2所示。
(二)在地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地域性和文化性结合
在地化教学模式强调要把教学内容跟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相联系,学生凭借研究及实践,认识并敬重当地的文化特质,学会怎样在设计中添加地方性元素,使设计作品更具备地方文化的独特个性与实用意义,处在阿者科村落改造项目期间,学生不只是去学习建筑设计,还需要明白村落传统建筑风格及地域特点,以此为根基进行创新性设计。
2.实践性和应用性
该模式着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思考,经由参与实际的项目,学生可得到实在的设计经验,培养其攻克问题的能力,在阿者科村落改造项目执行阶段,学生不单单停留在书面空谈,而是经由实际调研、设计然后去实施,真实接触到建筑及环境设计的各个环节,提升其实践操作与应用本领。
3.创新性和挑战性
在地化教学模式鞭策学生面对复杂实际难题时,给出创新性的应对办法,经由在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受鼓舞而突破传统设计理念,探寻新颖的设计途径,在古村落改造项目当中,学生不仅要维系传统建筑特色,还得考量现代人们居住需求,怎样在历史跟现代之间实现平衡,恰恰是对创新思维的考验。
(三)阿者科村落改造的教育价值
阿者科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范例,其改造项目具备极高的教育意义,该项目牵扯到的不只是建筑设计,还涉及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多个层面的事项,让学生得以接触复杂的设计要求,在这个进程里,学生借助实地调研方式,全面知悉传统村落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要义,进而学会怎样使文化传承与现代化需求相匹配。经由参与此项目,学生可锻炼自身的创造性思维,面对带有挑战性的改造任务时刻,制订创新的设计预案,增进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目也给学生供给了实践经验,让学生得以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里,增强其综合设计水平,这种实践跟理论的衔接,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术积累,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铺就了稳固基础。如图3所示。
二、在地化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属于在地化教学模式的核心,作为具备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区域,阿者科村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学习平台,经由对阿者科村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结构的深入探究,学生于实际设计项目当中,感悟到地方文化的厚重底蕴,由此使其在设计期间可充分融入具备地域特色的元素。
在阿者科村实施改造项目中,学生可以凭借查阅历史资料、游览当地传统建筑以及跟地方文化专家互动交流,透彻领悟该地区的文化符号与建筑特点,依靠与当地居民的互动、访谈,学生可进一步理解传统建筑的独特特质,还能体悟到地方文化的活力以及传统元素怎样融入现代化发展进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研讨与文化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这些文化特点融入设计之中,采用这种途径,学生能更透彻理解传统文化的意蕴,而且能把这些文化元素运用进自己设计中,阿者科村中的传统徽派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有效结合,为学生搭建了学习与创新的机会之桥。学生可凭借设计改造方案,既留存传统底蕴,也添加现代设计理念,让设计作品兼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价值,该教学模式不仅增进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还会增进学生在设计阶段对文化传承及创新的敏感意识,令其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可充分理解、尊重地方文化,进而在全球化背景里做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决策。
(二)构建跨学科的实践团队合作模式
环境设计教育核心任务里有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阿者科村古村落改造项目恰是理想的实践载体,经由推动环境设计专业跟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跨界联合,可高效促进学生多维度思索与实操,这种跨学科合作可进一步拓宽学生学术视野,还会增强其应对复杂难题的能力。
在阿者科村实施改造之际,学生得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原理,也应把握这一地区的历史根基、文化要义与社会结构,经由与建筑学专业学生合作,学生在设计中可充分顾及建筑的结构与功能要求,跟历史学专业学生达成合作,就可更全面认识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跟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合作,能顾及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需求,让设计更显人文关怀特质。教师于这一进程中充当桥梁之角色,教导学生怎样在实践里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凭借团队配合,学生不仅能于项目里察觉彼此长处,还能在实际操作里处理跨学科知识运用中的难题,在设计古村落改造规划之时,学生应有效把控历史遗迹保护与现代生活功能融合的平衡,这便需要各学科开展紧密的合作与交流,依靠这种跨学科合作样式,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升级,同时为其未来职业的发展打下了牢靠根基。
(三)结合现场考察与实践操作
实地考察成为教学里必不可少环节,它能够协助学生更透彻地认识地方环境、建筑风貌及其和自然社会的互动联系,把阿者科村落当作改造项目背景,营造了一个真切的教学情境,学生借助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可获取更直观的认知,继而给后续设计提供实在的参考凭据。
教师可安排学生前往阿者科村做现场考察,让学生实地体验古村落的文化韵味与建筑风采,在实地考察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观察村落中的建筑布局、自然景观与社会环境,还需引导学生深度思索这些元素与当地文化怎样相互交融,如何左右当地居民的生活样式。采用这种现场的学习形式,学生可更深入领会设计元素与环境的交互,杜绝仅依赖书本知识实施片面的设计工作,阿者科村的坡地式布局、逼仄的街巷与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皆是对设计方案构成挑战的核心要素,学生开展实地考察之际,可亲自领略这些地理与文化特质,进而思索怎样把这些要素融入自身设计里,实际操作的阶段,可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引领学生做实际的设计与施工规划事宜,依靠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强化对学术知识的领悟,还可增强动手实操能力,造就解决实际状况的能力。详情见表1。
(四)推动项目化学习与方案实践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攻克实际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样式,它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在阿者科村落改造项目期间,学生围绕特定设计任务开展项目化学习,可在实际操作里提高自身的分析、设计、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由此强化其综合能力。
就这个项目而言,学生要承担的设计任务涵盖古村落空间规划、建筑改造以及环境整治等诸多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方案设计与评估,帮扶学生明确项目目标及要求,且借助实践来验证方案可操作性,经过这一阶段流程,学生可从项目启动直至方案最终落地实施,完整经历设计的各个阶段。项目化学习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素养,在项目实施过程里,学生须分工合作完成,各个成员承担有别的任务,这不仅推动了工作效率增长,还造就了学生的责任感以及集体主义品格,在这个进程里,学生能够体会从方案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全阶段,进一步领悟设计理论的实际含义和实用价值。
(五)强化设计思维与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处于现代环境设计范畴里,解决复杂问题,设计思维的多样灵活是关键要素,在阿者科村落改造项目运作中,可鼓励学生探索多个设计路径,强化创新、试验与省察,因而提出多个方案并抉择最契合的解决对策,以契合持续变动的环境要求。
这一阶段中,教师充当引导者之角色,采用组织头脑风暴、安排竞赛等形式,催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学生要考虑怎样把传统文化保留住,还要琢磨怎样使现代设计理念跟地方特色相融合,经过反复的实验及设计方案的修整,学生可逐步把握多样化的设计方法技巧。在阿者科村落改造期间,学生大概会面临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矛盾情形,经由多样化方案的设计,学生可探寻借助建筑外观、功能规划与环境布局等方面创新的途径,克服这些矛盾障碍,学生可利用新型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来,增强改造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特性,以强化设计思维及解决方案的多样特性,学生能学会在设计过程中怎样实施创新实验,并从这些里选出最契合实际要求的解决方案,这既能提升学生的设计本领,还能培育其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三、在地化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策略成效分析
(一)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凭借对阿者科村落的深入剖析,学生于课堂系统学习跟实地探访中,稳步提高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设计时成功把地域特色融入作品里,课程最终成果证实,90%以上学生的作品体现出当地文化元素,诸如传统建筑格调与地域化景观设计,这些元素极大提高了设计的文化意义,也提高了学生文化层面的自信。学生全面掌握地方文化以后,能在设计中充分掺入地方特色,由此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底蕴,90%的学生在设计里呈现出较高的地方文化认知水平,而且设计作品文化价值评分的平均值是8.9分,说明该项目极大提升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详情见表2。
(二)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
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模式积极促进学生在设计时打破学科藩篱,造就了更全面化的创新思维,在阿者科村改造项目期间,建筑学、环境设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学生汇聚成团队,一起开展设计,带来多种视角及创新性强的设计方案,遵照学生的反馈意见,超过80%学生反馈借助多学科合作得到更丰富设计构想,设计结果表现出更强的创新及综合能力,多学科团队合作有效促进创新思维萌生,整体项目获创新性评分8.9分,综合要素评分为8.8分,呈现出跨学科合作可推进设计创新,增进项目的专业性及创新性。详情见表3。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借助对阿者科村落的实地考察,学生不仅熟知了地方环境与建筑知识,还借助实际操作增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地调研开展阶段,真实环境里,学生设计方案得到实践验证,85%以上的学生可根据调研结果去调整设计方案,处理实际环境中碰到的难题,诸如材料抉择、空间配置和可持续性事项。学生借实地调研之后,能顺利调整设计方案,优化了问题处理水平,85%的学生可依据实际问题灵活变更设计方案,问题解决能力的评分斩获9.1分,设计效果评分竟也高达9.1分,表明此实践模式大幅提升了学生操作水平与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详情见表4。
(四)促进学生的项目化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依托阿者科村落改造项目,学生于团队合作里不仅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还于实际任务中学会怎样和团队成员配合工作,课程的数据说明,90%的学生反映经由团队项目合作,优化了沟通及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评分值为9.0分,且项目的实际完成度高达95%,团队项目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练就了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90%的学生说该项目明显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且项目达成完成度高,凸显出该项目化学习模式切实有效。详情见表5。
(五)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与多样性思维
在项目进行的阶段中,学生凭借多次设计实验探索,催生了创新的思维火花,制定了多个可行的设计提案,在设计工作的推进阶段,90%学生有本事提出多个创新设计方案,且按照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跟设计灵活性显著拔高,学生在项目里可提出多个创新性设计方案,且通过灵活修改方案满足不同设计要求,创新所得评分为9.3分,设计灵活性拿到了9.2分的评分,体现出该项目有力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添了设计的多样性和柔韧度。详情见表6。
结论
通过对阿者科村落改造项目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地化实践项目驱动的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创新思维,增强其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多学科的跨界合作和项目化学习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提高其设计思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环境设计教育注入了更多的实践性和社会价值。建议进一步加强地方文化与实际项目的结合,推动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峻博.Al时代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匠心,2025,(03):48-50.
[2]杨晓哲.指向深度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基础教育,2025,(03):69-71.
[3]刘晓克.基于乡村振兴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匠心,2025,(02):51-53.
[4]张泽誉.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环境设计实践探索[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5,(02):62-64.
[5]杜瑜.“新文科”理念下高校环境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思路[J].社会与公益,2025,(04):313-315.
[6]祝磊.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以家居空间设计课程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4,27(06):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