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作者

辛娜

常熟市海虞高级中学 21550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正经历着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的重要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建立与历史事件的联系,从而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

2020 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情境创设”列为重要教学建议,要求通过真实情境培育五大核心素养。因此,历史情境创设与落实核心素养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历史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学科具有时间跨度大、概念抽象的特点,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难以建立与历史事件的真实联系。教师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情境教学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历史课堂,学生参与度普遍提高。当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场景与当时的事件和人物对话时,他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学习动机和情感投入都得到明显增强。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远比被动听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历史学科能力。在分析历史情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情境教学还促进了学生历史想象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情境创设的多元方式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是挖掘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史料,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符合学情的材料,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必备知识。在纲要上册第11 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课中,笔者以历史人物黄崇德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创设情境。比如在处理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时,可以设问:黄崇德因经商发家,积累大量财富后,生活在明清时期的黄崇德及其后人能享受到哪些文化成果?在讲述宋代社会出现的新变化这一内容时,可以出示材料:

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据宋代著作《萍洲可谈》记载:宋真宗时外戚刘美的女儿嫁与开封茶商马季良为妻。作为朝廷命官的向敏中和张齐贤,居然为娶一有钱的妇人发生争执。

学生通过这一则材料能够得出门第观念淡化的结论,并且进一步理解书本中“婚姻不问阀阅”这句话的含义。再如纲要上册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共包括三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第一子目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第二子目是“从部落到国家”,第三子目是“商和西周”,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在设计本课时,笔者以“角色体验”为线索,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通过三位人物深入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情感。分别是角色体验卡一:假如你是考古工作者;角色体验卡二:假如你是古代的史官;角色体验卡三:假如你是王懿荣。三张角色体验卡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资源,以学习任务的形式组合问题,学生有不一样的体验,感到新奇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历史情境创设提供了强大支持。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片段、展示历史图片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以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比如在学习“丝绸之路”时,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凭借其精湛的制作,厚重的质感,磅礴的气势,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教师还可以利用 VR 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商旅的艰辛旅程,这种沉浸式体验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实物展示和场景还原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收集或制作历史文物复制品,在课堂上展示。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时,展示司南、地动仪等模型的运作原理,或者组织学生复原历史场景,如布置一个“宋代市井”的微型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社会生活。

三、情境教学的深层挑战与突破路径

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这些困境相互交织形成制约其发展的潜在障碍。

资源分配不平衡。历史情境创设对教具、空间和技术支持提出较高要求,但现阶段普遍存在专业资源短缺问题。城乡校际差异尤为显著,城市学校可依托数字博物馆、VR 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而县域及农村学校常因经费限制,难以获取基础仿真教具,有些教师不得不以手工自制教具替代,这不仅大幅增加备课负担,更易造成历史细节的失真。

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同。情境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表达能力存在隐性门槛。历史素养较强的学生能通过情境教学深化思维,形成良性循环,基础薄弱的学生易因史料解读困难、理解偏差产生挫败感。学生性格差异也会影响参与度,外向型学生主导活动进程,内向型群体则因惧怕表达失误参与程度低,这种分化会削弱教学的整体效果。

评价体系脱节。当前学业评价仍以知识性纸笔测试为主,对情境教学缺乏有效评估。高考命题虽逐步增加情境类试题,但评分标准侧重结论而非思维过程。这种脱节导致师生陷入两难:投入大量时间开展情境活动后,学生可能在考试中因知识掌握不足而失利,造成家长和学校对教学改革的质疑,形成“创新反噬”现象。

这些困境本质是教育转型期的深层矛盾,新课改倡导的素养导向教学,与现存资源配置机制、评价制度及教学传统之间存在割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尝试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尽可能发挥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不必强求专业昂贵的教具。利用教室现有物品、学生手工制作、网络免费图片或视频、甚至校园环境。善用数字资源库,积极寻找和使用国家、省市教育平台提供的免费历史图片、纪录片片段、虚拟博物馆资源。鼓励学生参与搜索和整理,挖掘本地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

设计多层次任务。在一个情境活动中,设置不同难度的角色或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强调小组协作,明确小组内分工,确保每个人都有具体职责,鼓励组内互助,让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弱的。明确告诉学生“试错”是学习过程,鼓励大胆尝试。可以先从小组内发言开始,逐步过渡到全班展示,给内向学生适应空间,教师及时给予具体、积极的反馈。

注重多元评价。学习成绩和结果是重要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过程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提出的问题、运用的学习方法等。设计情境化试题,在平时的测验和作业中,模仿高考趋势,增加一些基于学术情境、生活情境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情境分析能力迁移到答题中,启发学生思维。

解决困境的关键在于务实、灵活、全员。立足现有条件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设计能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做、有收获的任务,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和思维锻炼,并通过多元方式展现学习成果。教师和管理者都需要转变观念,从小处着手,逐步积累经验,让情境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情境教学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教学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效果。通过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方法和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历史教师可以克服实际困难,打造生动而富有深度的历史课堂。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情境教学对学生长期历史认知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2020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