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化学实训课程开发与企业需求对接策略研究
张黎 张亚菲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273100
摘要: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化学实训课程开发亟需实现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本文以医药卫生类专业为例,从课程内容优化、校企协作机制建立及动态反馈体系完善三方面提出实践路径。通过分析医药行业对化学技能的核心需求,提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重构实训模块,推动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并建立动态课程评价机制,以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和企业用人匹配度。研究成果可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化学实训;岗位需求
引言
近年来,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化学课程的实训环节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然而,当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化学实训仍存在内容与行业技术脱节、教学标准滞后于企业实际需求等问题,导致学生岗位适应周期延长。尤其在药品生产、检验及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企业对化学操作规范、仪器使用及安全管理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实训模式已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如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构实训体系,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成为现在需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化学实训课程体系重构
传统实训课大多停留在基础实验阶段,像简单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练习,与实际岗位需要的“检测-分析-改进”完整工作链条严重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课程重构必须分成两步走:先把岗位核心能力拆解成具体教学模块,再根据技能养成规律搭建阶梯式培养体系。
(一)核心岗位能力拆解与课程模块设计
医药卫生行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具有显著的专业指向性,要求实训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活动的精准解析基础之上。针对药物检测、制剂生产等典型岗位的工作流程展开逆向分析,可发现其核心能力不仅包含仪器操作等显性技能,还涉及质量判断、风险预判等隐性职业素养。以药物成分检测岗位为例,从业人员需具备光谱解析、色谱分析等专业技术能力,同时需要根据检测结果反向追溯生产工艺缺陷。基于此,课程模块设计需突破传统实验的单一技能训练模式,通过重构工作场景建立能力培养闭环。例如,将常规的紫外分光光度实验转化为“注射剂可见异物溯源分析”项目,要求学生在完成吸光度测定的基础上,结合药品包装材料特性分析污染来源,形成从数据采集到质量控制的完整能力链条。此类模块化改造的关键在于建立岗位能力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在危化品安全管理模块中,需融合MSDS解读、泄漏应急处置等子任务,使学生通过场景模拟掌握系统化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分层递进式课程结构优化
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要求实训课程采用螺旋式进阶设计。基础技能层围绕行业通用能力的标准化培养,通过规范操作训练夯实职业发展根基。例如,在药物含量测定模块中,除了强化移液管校准、标准曲线绘制等基础操作外,更需渗透GMP规范下的记录追溯要求,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规范意识。综合应用层侧重复杂工作任务的整合实施,通过跨学科项目促进知识迁移。
典型设计如“缓释片剂溶出度测试”,该项目整合了药物制剂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求学生在完成溶出曲线测定的同时,分析辅料配比与释放速率的关系,培养基于数据的过程优化能力。创新实践层着重对接产业技术前沿,通过真实研发课题驱动高阶思维发展。例如,引入企业新型透皮贴剂的黏附力检测需求,指导学生运用流变学原理改进测试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技术创新思维。
二、校企协作机制下的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表面“挂牌”,关键要打通课程开发的双向通道。要解决这类困境需要双管齐下:校企必须联合开发贴合生产实际的课程内容,同时打造一套“模拟练兵+真岗实战”的立体化训练体系。
(一)双元主体协同开发模式
校企联合课程开发需建立常态化运作机制,通过成立由企业技术骨干、院校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共同解构岗位能力要素。在药物检测模块开发中,企业可提供真实质检工单作为教学载体,将《中国药典》中的检测方法转化为阶梯式训练任务。例如,在药品溶出度检测项目中,企业工程师指导修订操作手册,增加崩解仪参数校准、溶出介质脱气处理等企业实操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药企现行作业规范。这种协同开发模式还能促进教学标准动态更新,如随2023版GMP新增的计算机化系统验证要求,及时转化为数据分析完整性训练模块。
(二)虚实结合的实训资源建设
针对制药企业严格管控精密设备的现实困境,可开发模块化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药物合成虚拟仿真项目中,学生可通过3D建模观察反应釜内部物质形态变化,结合压力温度联动调节训练故障处置能力。虚拟训练达标后,进入校企共建的模拟车间操作真实设备,如在冻干机操作模块中,企业提供退役生产设备并植入故障代码库,让学生在教师与企业技师双指导下完成设备调试。生产旺季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分组进驻企业质检部门,在岗完成原料药含量检测等实际任务,其检测数据经企业授权后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
三、动态调整机制保障课程持续优化
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需依托校企协同的“双引擎”:既要通过多方评价精准诊断课程短板,又要借助数据共享实时捕捉行业脉动。
(一)多元评价体系建立
课程评价机制改革需覆盖教学全周期的立体化评价网络。在实训课程实施阶段,可引入企业导师的阶段性技能认证制度,如在医疗设备维护课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根据操作规范性、故障排查效率等维度进行现场评分。课程结束后,建立毕业生岗位适应度追踪机制,通过分析三年内晋升技术骨干的学员成长轨迹,识别出实验方案设计能力、跨部门协作意识等关键成功要素,据此优化课程权重分配。更为重要的是,将企业用人部门的改进建议转化为课程更新清单,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捕捉产业端的能力需求变化。
(二)产教信息共享平台应用
信息不对称是制约课程更新的主要障碍,我们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通校企数据孤岛。通过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实时获取药品生产批记录、质量事故案例等产业数据,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某院校从平台抓取制药企业近两年出现的色谱柱污染典型案例,开发成虚拟仿真训练模块,学生在分析进样压力异常、峰形畸变等故障现象时,同步掌握预防性维护策略。平台还设有技术预警模块,当国家药监局发布新版药包材相容性研究指南时,系统自动推送至相关课程组,驱动教学内容在三个月内完成更新。
结论
通过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重构、校企协作的资源开发及动态调整机制建设,职业院校化学实训课程可有效对接医药卫生行业需求。这种实施路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也为企业缩短人才培育周期提供支持,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林志刚.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21.
[2]于巧丽. 职业院校化工实训基地HSE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当,2022(22):241-243.
[3]袁丽丽,孙革新,刘孚婧,等.高职医学院校检验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2,21(11):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