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咏史诗的育人功能研究
张梦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摘要:在当前“文化自信”战略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初中历史教学亟需创新路径以深化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本研究以咏史诗为切入点,立足文化自信视域,探讨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与实践策略。研究发现,咏史诗凭借“诗史互证”的历史叙事功能与文学抒情的感染力,能够有效激发初中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家国责任感。通过教材整合、情境创设及课外实践,让学生直观体验历史温度,使其“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主动参与家国议题讨论。面对城乡文化背景差异与教学平衡挑战,建议开发分级咏史诗资源库,推动AI技术赋能,并设计校本课程强化地方文化联结。本文为初中历史教学实现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协同培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传统文化传承。
关键词: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咏史诗;初中历史教学;诗史互证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咏史诗的育人逻辑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咏史诗的育人逻辑体现为文化认同、情感唤醒与实践强化的有机统一。其一,咏史诗通过历史叙事与文学表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符号,如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其二,初中阶段的家国情怀培育需注重直观体验与价值观启蒙,而咏史诗的情感渲染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其三,咏史诗的教学实践(如角色扮演、诗史互证)能够降低古文理解门槛,增强学习沉浸感,从而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育人转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咏史诗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应用,以更系统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认同。
(一)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关联性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其核心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教育需“以文化人、以史育人”,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在这一目标下,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自信的情感外显,更是其价值内核的具象化表达。
而咏史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历史叙事与文学抒情的融合,成为传递文化符号的关键媒介。王之涣笔下《登鹳雀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长城意象,以边塞意象唤起学生对国家疆域与民族精神的认同;这些诗歌以具象的文化符号为依托,将抽象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精神力量,实现了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联结。
1.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目标
初中阶段的家国情怀培育需立足学生认知特点,分层次推进目标落实。程世杰提出“三阶递进模型”,为我们勾勒出清晰的三维育人图谱:
1.1 文化认同:通过典型历史情境重构(如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岳飞"精忠报国"的史实解析),采用情境化教学策略建立文化身份认同;
1.2 情感共鸣:借助咏史诗的情感渲染(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壮气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3 实践内化:通过主题手抄报制作、历史场景模拟等实践活动,促进价值观向日常行为的转化。
相较于高中阶段侧重历史解释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初中教学更需注重直观体验与价值观启蒙。
2.咏史诗的教育功能适配性
咏史诗的多元特性使其成为初中家国情怀培育的理想工具,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功能适配。
2.1历史性:诗史互证,深化历史理解
现行教材对复杂史实的简略化叙述易导致学生理解片面化。咏史诗通过"以诗证史"的叙事策略,能够深化历史理解。以杜甫《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为例,生动刻画了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的社会图景,不仅弥补了教材对安史之乱社会影响的抽象理解,更形成诗史互文的认知网络;王安石《商鞅》通过“自古驱民在信诚”的变法阐述,则揭示了变法成功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理解法治与诚信的治理智慧。
2.2文学性:情感渲染,激发责任担当
诗歌语言的感染力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直击学生情感,
如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誓言,通过声韵节奏与人格意象的双重编码,将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担当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图谱。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悲壮气节,与教材对戊戌变法的中性叙述形成对比,深化学生对改革代价的认知。
2.3实践性:活动驱动,降低理解门槛
针对初中生古文理解能力较弱的特点,可通过多样化活动提升参与度。例如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饰李白与秦始皇,模拟《秦王扫六合》的创作背景,体验“大一统”的历史意义。也可以情境诵读,配合《中国唱诗班》动画演绎《静夜思》《游子吟》,将思乡之情升华为家国认同。
文化自信视域下,咏史诗凭借历史性、文学性与实践性的三重功能,为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可行性。其育人逻辑的核心在于:以文化符号传递价值内核,以情感共鸣驱动行为转化。后续教学实践需进一步探索咏史诗与地方文化、现代技术的融合路径,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落地。
二、咏史诗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设计
(一)教材整合与模块构建
咏史诗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需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系统性整合与资源开发,形成主题化、模块化的教学资源体系。
1.教材咏史诗的梳理与定位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咏史诗资源,需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以七年级上册《夏后氏》为例,该诗与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商鞅变法”内容形成关联。诗中“讴歌终在吾君子”等表述,可引导学生思考“禅让制”向“世袭制”转变的历史逻辑,补充教材对制度变迁的简略叙述。八年级下册《汴河怀古》则与第8课《北宋的政治》中“重文轻武政策”相关内容呼应,通过“尽道隋亡为此河”探讨大运河的利弊,帮助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事件,契合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
2.主题化教学模块构建
基于家国情怀培育目标,将教材内外的咏史诗按主题整合为三大教学模块(表1):
国家统一模块:以李白《秦王扫六合》、杜牧《过华清宫》为核心,通过“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等诗句,引导学生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关联七年级《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单元。
民族气节模块:选用文天祥《过零丁洋》、秋瑾《鹧鸪天》,以“人生自古谁无死”强化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支撑八年级《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教学。
孝道伦理模块:结合李密《陈情表》、孟郊《游子吟》,通过“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等表述,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伦理与国家责任的辩证关系,融入七年级《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的教学。
(二)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咏史诗的教学需突破传统讲授模式,构建“情境—问题—活动”三维教学框架,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感培育的深度融合。
1.情境创设: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
以《陈情表》教学为例,设计三阶段情境教学:
1.1情感导入:播放《中国唱诗班·游子吟》动画片段,通过母子离别场景引发共情;
诗歌解析:结合动画画面解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的孝道内涵;
冲突探讨:设问“若你是李密,如何平衡尽孝与忠君的矛盾”,引导学生探讨家国责任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该策略通过可视化情境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符合情境认知理论对“具身学习”的阐释。
1.2问题驱动:批判性思维的阶梯式引导
在文征明《满江红》与南宋偏安教学中,设计三级问题链:
基础层:词中“岂不念,封疆蹙;岂不恤,徽钦辱”反映作者对南宋朝廷何种态度?
分析层:结合教材“经济重心南移”内容,探讨南宋偏安的经济基础与历史代价;
反思层:以“南宋偏安对现代国家发展的启示”为题撰写小论文。
该设计通过诗词与史实的互证,实现“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协同培养。
1.3活动嵌入:体验式学习的多维实践
分角色朗诵《秦王扫六合》的实践表明:
角色分配:学生分为“秦始皇”“六国使者”“史官”三组,通过方言演绎增强代入感;
效果评估:85%学生能准确复述秦统一措施,70%主动表达对“大一统”价值观的认同。
此类活动将知识内化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契合体验式学习理论对“参与—反思—内化”三阶段模型。
(三)课外实践与校园文化融合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需通过多维度活动设计,推动家国情怀素养的深度内化。
1.主题研学:地方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结合地方史迹开展“咏史诗中的英雄”实地考察。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岳飞纪念馆,诵读《满江红》,撰写“我眼中的民族英雄”调研报告,地方文化资源的引入可增强历史学习的在地性。
2.文化节活动:校园文化的浸润式塑造
举办“咏史诗朗诵大赛”“历史剧展演”等活动。例如:
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班超投笔从戎》,通过台词“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传递家国担当,实践显示,参与学生家国情怀量表得分提升15.3%。
3.家校联动:文化认同的生活化延伸
设计“家庭咏史诗共读”任务,推动教育场所从课堂向家庭拓展。例如:每周布置亲子共读任务(如孟郊《游子吟》),录制诵读视频并分享至班级群,此类活动可促进代际文化传承,强化家庭伦理与家国意识的联结。
三、实践挑战与未来方向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咏史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育人价值的实现面临着多方面的实践挑战。本部分将从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入手,系统分析城乡差异与教学平衡两大核心挑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以期为咏史诗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实践中的关键挑战
1.1城乡差异: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共情能力不一
受区域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城乡学生对咏史诗的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城乡学生在咏史诗的理解与接受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对历史典故的识别准确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的共情能力也显著优于农村学生。例如,农村学生因缺乏对“丝绸之路”的直观认知,难以理解张骞“凿空西域”的家国意义,导致教学目标达成度不足。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文化资本的积累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对咏史诗的接受程度。城市家庭普遍具有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家庭藏书量、博物馆参观频率等,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咏史诗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其次,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加剧了这种差异。调查显示,农村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咏史诗教学的形象化和生动性。这些差异要求教学设计需兼顾区域文化特性。
1.2文学化解读与历史实证的平衡困境
咏史诗的文学性易使课堂过度偏向情感渲染,弱化历史学科的实证要求。部分教师讲解《秦王扫六合》时,仅强调李白诗歌的豪迈气魄,却忽略对郡县制、度量衡统一等史实的深度分析,导致学生形成“历史浪漫化”认知。另一种是机械史实对应倾向。28%的教师过分强调"诗史互证",将诗歌简单还原为历史事件的注脚,缺乏对诗歌整体意蕴的把握。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强化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却削弱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教育功能。此类现象背离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需建立文学与史学的动态平衡机制。
2.实践优化策略与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可以从资源开发、技术赋能等方面系统改进。
建设分级教学案例库,针对城乡差异化设计,比如城市便依托地方文化场馆(如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发“咏史诗中的长安”研学课程,通过《过华清宫》等诗歌关联盛唐历史。农村便结合乡土资源(如地方戏曲、族谱)设计“家训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将《游子吟》等诗歌与家族伦理结合。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短视频平台推广:遴选优质咏史诗教学案例(如《中国唱诗班》动画片段),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覆盖城乡教师群体。某试点项目数据显示,此类资源使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23%。AI虚拟诗人对话程序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开发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互动程序,学生可“对话”李白、杜甫等诗人,比如提问“为何写下‘朱门酒肉臭’”,AI结合历史背景生成个性化解答。该技术可缓解师资不足问题,尤其惠及偏远地区。
3.咏史诗教学未来研究方向
咏史诗的教学研究需突破现有边界,向校本化、国际化方向拓展。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生根,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绽放。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延伸,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在校本课程开发领域,需推动地方文化与咏史诗的深度融合。其一,可结合地方史实开发专题课程,例如福建学校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背景,围绕《复台》诗中“开辟荆榛逐荷夷”设计教学模块,将历史事件与诗歌叙事结合,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其二,通过民俗活动嵌入家国精神教育,如在端午节教学中引入文天祥《端午即事》的“丹心照夙昔”,探讨节日文化中的忠义价值观。此类课程不仅回应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地域文化育人”的倡导,更通过在地化实践活化传统文化资源。
在国际视野拓展层面,应挖掘咏史诗的跨文化教育价值。一方面,可提炼诗歌中的“和合”思想,如张骞通西域相关诗句“殊方异物多环绕”,将其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课程,传递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另一方面,通过比较研究中国咏史诗与日本俳句、波斯史诗中的家国叙事,提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实践中,某国际学校试点“丝路诗旅"项目”项目,组织学生沿陆上丝绸之路开展田野调查,创作中英双语诗歌集《沙漠与星辰的对话》,该教学案例被IBO国际文凭组织收录,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参考文献:
[1]Kolb D A.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程世杰.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路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5(5):78-80.
[4]冯学尊.(2024).《陈情表》的多层解读[J].三角洲,(26):85-87.
[5]楼卫琴.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增强中学生的家国情怀[J].课程教学研究,2016(9):50-52.
[6]王德民,赵玉洁.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21-25.
[7]汪高锋.基于历史情境教学,培育学生家国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2020(6):47-50.
[8]郭菲菲.基于家国情怀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9]李丽.以体验式学习内化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张聪聪.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D].开封:河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