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岳易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摘要:在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亟待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文聚焦红色文化主题环境设计,构建了“价值引领、技术赋能、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借助模块化项目教学、虚实结合实训以及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在掌握环境创设技术的同时,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信念。实践表明,该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红色主题环创方案设计能力”,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思政;红色文化;职业能力
一、引言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 - 2023 年)》明确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主阵地,其《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兼具“技术性”与“教育性”。然而,当前该课程教学面临三重困境:
(一)价值认知偏差
根据 2023年某省5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显示,73.2%的学生认为环境创设仅仅是“手工制作+空间布置”。这种片面的认知使得他们往往忽视了环境创设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依据。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难以全面理解课程的价值,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表面的制作和布置上,而忽略了环境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思政转化薄弱
某校近三年学生作品分析报告表明,85.4%的课程作业缺乏思政元素的系统设计。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思想教育理念自然地融入到环境创设中,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效果,使得该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可能知道一些思政理论,但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到具体的环境创设中。
(三)岗位衔接不足
有调研数据显示,幼儿园入职新教师普遍存在“重形式美感,轻教育内涵”的问题。他们在设计幼儿园环境时,过于追求视觉上的美观,而忽略了环境对儿童成长和学习的实际促进作用,未能充分考虑环境创设的教育功能和儿童发展需求。这使得新教师在进入岗位后,难以快速适应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求。
红色文化因其具有可视化、情境化的特征,成为破解上述困境的关键载体。本研究基于 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框架,探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红色文化+环境创设”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助力培养“德技并修”的幼儿园教师。
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创新实践
(一)三维目标重构
1.价值塑造
红色文化蕴含着革命先辈的精神与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在环境设计中加入红色元素,有助于引导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任。他们应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在于为幼儿创造美观的学习环境,更要通过环境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2.知识建构
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理论,学生需掌握红色元素符号转换、年龄适宜呈现及安全设计等关键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各异,因此需对红色元素进行年龄适应性调整,以契合其认知特点。例如,小班幼儿可使用更直观的元素,如小红旗、红五星;中班和大班幼儿则可接触较复杂的红色文化故事和象征意义。同时,确保环境创设材料和设计的安全性,防止对幼儿造成伤害。
3.能力进阶
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形成“环境创设-课程开发-价值引导”的职业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环境创设技能,还需围绕创设环境开发相关课程,并通过环境和课程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学生可以基于红色文化主题环境创设,开发一系列教学活动,如红色故事讲述和红色歌曲演唱,使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
以红色文化主题区角创设项目为例,进行任务分解并挖掘思政映射点。区角创设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红色文化主题区角的创设,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区角的设计、布置和活动开展中。
首先,组织学生走访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收集图文资料并完成《红色文化元素采集表》。在走访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了解本地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同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
第二步,通过指导学生将复杂历史事件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符号,进行适龄化符号转化 ,如用“小红军送鸡毛信”图标代表革命精神。这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认知要求,对红色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简化和转化,以便幼儿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第三,开展安全性实践制作。使用无纺布、EVA 泡沫等安全材料制作可触摸互动墙,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标准,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同时,注重互动墙的设计和制作,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与环境的互动中。
最后,进行教育效果评估。在合作幼儿园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记录幼儿每天与主题墙的互动次数。对幼儿的互动行为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同时,在方案汇报环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提升沟通和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他人传达红色文化的内涵。
三、结论
通过构建“价值引领、技术赋能、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以红色文化主题环境设计为切入点,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红色主题环创方案设计能力”,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未来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幼儿园合作,让学生更多参与实际教学实践。同时,加强对课程思政效果的长期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改进,确保课程思政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并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幼儿园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 高台县第三幼儿园. 红色文化园本课程开发案例集[G].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