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

作者

吴大伟

淮南第十二中学 安徽淮南 232009

摘要:本文聚焦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以人教版八年级和九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情境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实施方法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创新

在人教版八、九年级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填鸭式教学屡见不鲜。教师多按照教材编排顺序,逐篇讲解诗词。以九年级上册的《沁园春·雪》为例,多数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释义、句子翻译以及诗词背诵上,通过口头讲述向学生灌输诗词大意,忽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在分析诗词时,常采用固定套路,先介绍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再逐句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互动环节也多为简单提问诗词内容,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诗词的热情。

2.过度关注考试,忽略文化内涵

受中考指挥棒影响,教学功利性显著。教师围绕考试题型展开教学,如针对诗词默写,让学生反复背诵重点诗句;分析诗词情感主旨时,直接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记忆。在教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过于强调该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情怀这一考点,却未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生活时代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以及诗歌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领略其深层文化价值。

3.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八、九年级古诗词难度有所提升,加上教学方式枯燥,学生普遍兴趣缺乏。很多学生觉得古诗词晦涩难懂,将学习视为负担。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学习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这类文言文诗词时,抽象的哲理和复杂的句式让学生望而却步,对诗词背后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念更是缺乏探索热情,学习积极性不高。

4.忽视学生差异,教学缺乏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统一标准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八、九年级学生在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有的学生对诗词有浓厚兴趣,理解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但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讲解和作业布置上“一刀切”。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时,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的理解和背诵要求,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导致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逐渐失去学习信心,而基础好的学生又觉得“吃不饱”,无法充分发挥潜力 。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情境教学可将抽象的诗词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境。如教授《望岳》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雄伟壮观的景色,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泰山的磅礴气势,进而明白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渴望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模式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学习《渔家傲·秋思》时,教师模拟边疆战场场景,播放战马嘶鸣、号角声声的音频,学生仿佛置身于塞下秋景之中,感受到将士们戍边的艰辛与思乡之情,从而主动探索诗词内涵。

3.培养情感体验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情境教学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提升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过零丁洋》时,创设文天祥被囚禁、面对劝降坚贞不屈的情境,学生能深刻感受诗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和爱国情怀,引发情感共鸣。

三、基于人教版八、九年级教材的古诗词情境教学实施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教师在教授《使至塞上》时,展示沙漠中孤烟直上、长河落日圆的图片,这样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理解诗句描绘的意境。通过音频播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学习中,教师播放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同时配上朗诵音频,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帮助学生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视频呈现的方式还原古诗词内容,提升学生学习感悟。比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播放一段展现塞外雪景和送别场景的视频,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塞外雪景的壮美。

2.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的情境创设方式作为古诗词教学的方式之一,比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渔人、桃花源中的村民等角色,通过模仿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重现文中的场景。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深入理解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与世隔绝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3.增加生活情境迁移

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可以就将古诗背景与学生生活背景、生活节日联系起来,比如在中秋节前后学习《望月怀远》,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或分离的经历,体会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表达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旅游、观光经历,充分调动学生学用结合的学习能力。比如对于学过《岳阳楼记》且有过登楼观景经历的学生,让他们分享在高处俯瞰景色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范仲淹描写岳阳楼景色时所蕴含的政治抱负和豁达胸襟。

四、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面临的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教学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对: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学校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情境教学相关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情境教学能力。二是合理规划教学时间,教师在备课阶段精心设计情境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时间,确保重点内容的教学。对于一些简单情境可在导入或讲解难点时快速运用,复杂情境可安排在自习课或课后拓展活动中深入开展。三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对于难以融入情境的学生,给予更多引导和鼓励。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分层情境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有所收获。

结语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人教版八、九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情感体验。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合理规划时间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应对策略,情境教学法能够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遨游,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鑫彤,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J].好家长,2024.12.

[2]陈玥玥,探究基于情境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