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三力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张飞
江苏省曲塘高级中学,226600
摘要:在“双新”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面临知识碎片化割裂、能力训练同质化等深层困境。陶行知提出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三力思想,为破解地理能力培养难题提供了理论锚点。本文紧扣高中地理“地貌、气候、区位、区域”四大核心知识模块,构建“观察具象化—思维结构化—创造情境化”的能力培育体系,通过地貌形态的多维度解译、气候机制的跨尺度推演、区位条件的动态化重构、区域问题的会诊式解决,探索三力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陶行知三力思想;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引言
新课标明确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要求形成“从地理视角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陶行知在《育才十字诀》中提出的“三力”理论——“观察力锐化知识触角,思维力编织逻辑网络,创造力催生实践智慧”,与地理学科“获取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创新实践应用”的能力进阶路径高度契合。当前教学实践中,能力培养存在三重现实困境:其一,观察停留在教材图像的表层信息提取,缺乏对地理事象本质联系的深度挖掘;其二,思维训练依赖“成因—影响”的标准化答题模板,忽视学生个性化逻辑建构;其三,创造能力培养局限于虚拟情境的纸上谈兵,脱离真实复杂的现实问题场域。基于此,本文以地理核心知识点为载体,构建“三力融合”的立体化培养框架,尝试为地理能力培养提供新的方法论参照。
二、陶行知三力思想的地理教学论阐释
(一)观察力:地理认知的起点与证据获取的核心能力
地理观察力绝非简单的“看”,而是“有目的、有结构、有比较的信息捕获与特征提炼”(陶行知语)。在“地貌学”教学中,学生需通过“形态描述—要素提取—差异比较”的阶梯式观察,建立“动力机制—物质基础—演化过程”的关联认知。例如,观察“雅丹地貌”时,既要识别“垄槽相间、定向排列”的地表形态,提取“干旱气候、河湖相沉积物、强风侵蚀”等关键要素,更要通过“敦煌雅丹(风蚀)与桂林喀斯特(水蚀)”的对比观察,理解“外动力条件差异导致地貌形态分异”的本质规律,为后续思维推演奠定实证基础。
(二)思维力:地理理解的深化与逻辑建模的核心能力
地理思维力表现为对地理现象的“解构—重构—建模”能力,需经历“单一要素分析→多因子耦合→动态过程模拟”的进阶训练。陶行知强调“思维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气候形成原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的单因子分析起步,逐步过渡到“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地形影响)”“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洋流+地形+大气环流)”的多因子综合分析,最终通过“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模型”的构建,形成对气候分布规律的系统性理解,实现从“现象解释”到“规律推演”的思维跃迁。
(三)创造力:地理应用的升华与问题解决的核心能力
地理创造力的本质是“运用地理原理创造性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当代转化)。在“区位理论”教学中,传统教学侧重“原料、市场、劳动力”等要素的静态罗列,而创造性培养需引入“碳中和背景下钢铁工业区位选择”“乡村振兴中特色农业产业园布局”等现实议题,要求学生突破教材框架,综合考量“碳关税政策、新能源布局、数字技术赋能”等新兴要素,在“旧理论与新情境”的矛盾冲突中重构区位分析模型,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三力融合视域下的地理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一)构建“观察—比较—建模”的观察力培养体系
1.三维立体观察:从平面图像到空间实体的认知升级
在“山地地貌”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三层次观察”任务: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脊、山谷、鞍部”的平面形态特征,标注“等高线弯曲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关系;其次,通过DEM数字高程模型进行三维旋转观察,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空间对应关系;最后,结合实地考察(或虚拟仿真)记录“泰山断块山(岩层断裂抬升)”与“喜马拉雅褶皱山(板块碰撞挤压)”的地表破碎度差异,建立“地质作用—地貌形态—等高线特征”的跨模态认知关联。这种从“二维符号”到“三维实体”再到“演化过程”的递进式观察,使学生掌握地理观察的科学方法。
2.时空对比观察:在动态演化中捕捉关键变量
针对“河口三角洲演变”知识点,教师可提供“黄河三角洲1980—2020年卫星影像序列”,要求学生完成:①时间维度观察——测量不同年份海岸线推进速度,分析“中游水土保持工程对河口泥沙沉积的影响”;②空间维度对比——比较“黄河三角洲(扇形)与尼罗河三角洲(鸟足状)”的形态差异,探讨“入海河流含沙量、海水侵蚀强度、潮汐作用”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机制;③要素关联建模——绘制“泥沙供给量—海洋动力—三角洲形态”的关系示意图。通过时空对比与要素关联,学生不仅能捕捉地貌演化的关键变量,更能理解地理观察的本质是“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
(二)搭建“拆解—耦合—预测”的思维力训练框架
1.因子拆解: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建构
在“大气环流”教学中,采用“剥洋葱式”分析策略:第一层,剥离下垫面影响,构建“理想地球(均质下垫面)”的气压带风带模型,理解“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逻辑;第二层,加入“海陆分布”变量,通过“1月、7月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切割作用”,推导“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形成机制;第三层,引入“地形起伏”要素,以“青藏高原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安第斯山脉对南美西岸气候的影响”为例,讲解“非地带性气候”的形成原理。这种逐层拆解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逐步叠加”的科学思维方法。
2.跨尺度推演:在宏观与微观的转换中提升思维深度
以“全球气候变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为例,设计“三尺度思维训练”:①全球尺度——分析“大气中CO₂浓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理解“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②区域尺度——对比“北极地区升温速率(全球平均2-3倍)”与“赤道地区升温速率”的差异,探讨“极地放大效应”的成因(海冰反射率变化、大气环流异常);③局地尺度——模拟“某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对暴雨频次的影响”,构建“人类活动—下垫面改变—局地气候”的因果链条。通过尺度转换,学生能理解地理现象的多维度关联性,避免单一视角的认知局限。
(三)创设“情境—批判—创新”的创造力培养场域
1.真实情境驱动:在矛盾冲突中激发创新思维
在“农业区位因素”教学中,摒弃传统案例,引入“乡村振兴中的智慧农业园区规划”真实任务:学生需扮演“农业规划师”,针对“某丘陵山区(人均耕地0.8亩,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距中心城市50公里)”设计方案。首先,梳理传统农业区位要素(地形、气候、市场、劳动力),识别“地块破碎、劳动力不足”的限制性条件;其次,引入新兴要素(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电商直播),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突破传统限制”;最后,结合“双碳目标”,创新提出“光伏农业(太阳能板下种植耐阴作物)”“农业废弃物生物质发电”等复合区位模式。这种“旧要素与新需求”的碰撞,迫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问题解决中实现创造力提升。
2.批判性重构:在质疑经典中发展创新能力
以“工业区位理论”教学为例,组织“韦伯理论VS新时代区位”辩论会:学生分两组,一组维护“韦伯工业区位论(运费、劳动力、集聚因子)”的经典价值,另一组结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靠近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长三角产业链集群、政策补贴)”“苹果公司供应链分散化(规避地缘政治风险、接近研发中心)”等案例,论证“技术创新、制度环境、风险防控”已成为现代工业区位的核心要素。通过批判性分析,学生认识到“区位因素随时代发展而动态演变”,进而尝试为“‘双碳’目标下传统工业区转型”设计新的区位评价指标体系(如碳足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碳汇资源禀赋等),实现从“应用理论”到“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跨越。
(四)打造“诊断—推理—施治”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1.多源数据会诊:在证据收集中提升问题诊断能力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教学中,构建“数据驱动的问题诊断”流程:首先,收集“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图”“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图”“沿黄城市GDP能耗数据”等多源数据,识别“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中游黄土高原侵蚀严重”“高耗能产业集中”等核心问题;其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叠加“地形坡度图”“植被覆盖度图”“工业布局图”,建立“降水集中—坡度陡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能源资源富集—政策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偏重”的因果关系链;最后,参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从“水沙调控体系建设”“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城市群协同发展”等维度,形成“问题—成因—对策”的完整逻辑闭环。这种基于数据证据的会诊式教学,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靠证据推理”的科学思维习惯。
2.跨学科施治:在系统整合中提升综合解决能力
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设计“地理主导、多学科融合”的解决方案:地理学科负责“大气污染传输路径分析”“水环境承载力评估”;化学学科参与“工业废气成分检测与处理技术”;政治学科研究“跨区域环境治理政策协同”;信息技术学科开发“长三角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学生需在地理学科框架下,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出“建立长三角PM2.5协同治理机制(地理空间分析)+推广工业废气资源化利用技术(化学工程)+完善生态补偿跨区域转移支付政策(政治经济学)”的综合方案。这种跨学科问题解决训练,使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质,掌握“多维视角整合、多元手段协同”的复杂问题解决策略。
四、结语
陶行知三力思想为地理关键能力培养提供了“观察奠基、思维塑形、创造致用”的实践进路。本文通过四大核心知识模块的深度挖掘,将抽象的能力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在地貌解译中培育精准观察的“地理眼”,在气候推演中锻造逻辑严谨的“地理脑”,在区位重构中激发与时俱进的“地理创”,在区域会诊中练就系统施治的“地理手”。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如AR地貌模拟、气候模型在线推演平台)、真实地理实践(如地质考察、气候观测),构建“观察有工具、思维有模型、创造有空间”的深度培养体系,让三力思想在地理课堂中落地生根,切实提升学生“应对不确定世界”的地理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玲玲.“三力思想”理念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模式探微[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4):87-89.
[2]钱晓雯,楼靖怡.“屋顶农场”项目迭代:从“劳力上劳心”走向“三力生活”[J].教育界,2024,(13):11-13.
[3]曹丽霞.借助三力思想,培养地理学科关键能力[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4,(04):73-75.
备注:本文系南通市“十四五”规划课题陶行知三力思想指导下的高中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研究(XZ20230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