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视域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

付绍全

重庆市万州二中实验中学 4041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中,“大思政” 理念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与核心素养培养契机,承载着语言文字运用、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多重功能,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部编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整体教学为例,研究在大思政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思政视域下的教材分析和教学重难点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材为例

(一)深入挖掘单元中的思政元素​

该单元紧扣“修身正己”主题,编排了一系列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从中华传统美德角度,《驿路梨花》中众人接力维护小茅屋体现的助人为乐精神、《陋室铭》中作者安贫乐道的高洁品质以及《爱莲说》中不慕名利的操守均可深入挖掘;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青春之光》中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作为、《有为有不为》中对正确行为选择的探讨,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社会责任观,助于学生提升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有为有不为》中对行为准则的界定,让学生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同时,通过学习可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青春之光》能激励学生以新时代青年为榜样,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二)基于大思政视域分析教材内容与特色

彭荆风《驿路梨花》围绕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在与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等人物的接触过程中,层层揭开小茅屋背后的故事,展现了雷锋精神在边疆地区的传承,以及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

祝红蕾的《青春之光》以细腻笔触生动叙述了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毅然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最终将年轻生命奉献给乡村事业的感人事迹,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

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探讨了人生选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思考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抉择,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刘禹锡的《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及生活情趣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莲自喻,借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的特性,赞颂君子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作者对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精神的追求。​

(三)基于大思政视域研究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在大思政视域下,本单元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修身之道,感受他人的优秀品质,培养自身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与思维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

单元教学重点:首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修身正己”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与现实意义;其次是强化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单元教学难点:如何将思政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有机融合,避免出现思政教育生硬灌输、与语文教学脱节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所学到的修身正己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从知识理解到行为实践的跨越;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语言障碍,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并与现代价值观建立联系。

三、大思政视域下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构建​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材为例

(一)教学目标融合策略​

在大思政视域下,要将思政目标与语文核心素养目标有机融合。以《有为有不为》教学为例,知识目标设定为理解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句式;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观点以及清晰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思政目标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通过目标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与素养提升。

(二) 教学内容整合策略​

一是深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思政元素。如在《驿路梨花》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众人维护小茅屋这一行为背后所体现的奉献精神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二是引入课外思政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可补充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与课文中的优秀品质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将雷锋精神与感动中国人物所展现的时代精神相联系,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奉献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三是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如创设公益“梨花驿站”,让学生将所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深入体会和践行雷锋精神,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对于《青春之光》,可组织学生收集身边青年奋斗的案例,与课文内容相互印证,深化对青春价值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如模拟《驿路梨花》中边疆小茅屋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在情境中体验人物情感,理解文章主题,感受边疆人民互帮互助的温暖氛围;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围绕“在现代社会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探讨,然后在班级内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实施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爱莲说》中作者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在《青春之光》教学中,可创设 “未来我为社会做贡献” 的情境,让学生畅想并讨论如何在青春时期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与责任感。

(四) 教学评价优化策略​

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课堂参与、小组合作、作业完成等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例如,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沟通能力、思维活跃度等并记录评价。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自评可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互评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家长评价则可从家庭生活角度补充学生的品德与素养表现。设计多维度评价内容,不仅关注语文知识掌握,还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主要结论总结​

在大思政视域下,将思政理念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通过教学目标融合、内容整合、方法创新和评价优化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样本选取范围较窄、实践时间较短的局限性,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开展跨地区研究;延长实践周期,深入探究教学策略的长期影响。同时,希望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大思政视域下语文教学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