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作者

尹蔚明

新泰市宫里镇中心小学 271214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组建合作小组,依据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原则优化人员配置;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目标、适当难度和层次的学习任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引导,解决讨论僵局与分歧;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全面考量学习过程与成果。同时分析实践中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低、讨论偏离主题等问题,并提出对应解决对策。研究表明,完善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策略;教学实践​

一、科学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的组建是开展高效合作学习的根基,其合理性如同精密仪器的齿轮咬合,直接决定着学习效能的高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像经验丰富的 “团队设计师”,全方位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质、性别结构等多重因素,以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为核心原则,搭建优势互补的学习共同体。​

以五年级 “多边形的面积” 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在分组前,通过日常作业、课堂表现和单元小测等多维度数据,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在分组时,将班级学生分成每组 4 - 5 人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成员。在某小组中,数学成绩稳居前列、思维敏捷的小张被推选为组长,他擅长梳理复杂问题,能迅速组织组员确定讨论方向;基础扎实、做事严谨的小李和小王负责数据测量、计算与记录,他们工整的笔记和精确的运算,为小组结论提供可靠依据;性格开朗、表达清晰的小赵和小孙,则承担起向全班汇报的重任,他们生动的讲解与直观的演示,总能将小组的探究成果完美呈现。这种人员配置,既保证小组具备攻克难题的综合实力,又让每位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实现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的理想状态。​

分组完成后,教师并非就此止步,而是通过组织 “角色认领大会” 等活动,引导学生明确自身职责。同时,与学生共同制定小组合作公约:从轮流发言保证每个声音被听见,到尊重异议避免思维固化;从限时讨论提升效率,到互助学习不让一人掉队。这些规则不是刻板的条文,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反复修订形成的 “小组宪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规则意识,快速融入合作学习的节奏,为后续课堂上的深度协作筑牢根基。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合理的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教师设计的任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难度,既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要确保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

在低年级 “认识图形” 教学中,教师可设计 “图形拼图大赛” 任务。要求小组利用不同形状的卡片,拼出一幅完整的图案,并向全班介绍所拼图案中包含的图形及其特征。这个任务将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还锻炼了空间思维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 “统计与概率” 内容,教师可布置 “校园垃圾分类调查” 任务。小组需制定调查方案,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的任务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需要分工合作,运用多种数学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任务设计还应注重层次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如在 “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中,基础任务可让学生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拓展任务则设置为解决生活中的分数应用问题,如购物折扣计算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三、有效引导合作学习过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而应是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需在各小组间巡视,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 “鸡兔同笼” 问题的小组讨论中,若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提问:“如果我们先假设笼子里都是鸡,会出现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当小组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观点,通过理性分析和讨论达成共识。​

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新颖想法的学生,以及合作默契、成果突出的小组,教师在课堂上公开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控。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讨论时间,避免因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或时间过短使任务无法完成。​

四、多元评价合作学习成果​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它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不仅关注小组的最终成果,更注重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对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习后,教师对各小组制作的模型及展示过程进行评价,除了肯定模型制作的精美程度,还表扬小组在讨论中积极探索不同计算方法的精神。​

学生自评和互评则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他人的优点。在完成 “小数乘法” 的小组合作练习后,学生通过填写自评表,总结自己在计算准确性、参与讨论积极性等方面的表现;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确改进方向。​

评价结果的呈现也应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分数和等级,教师还可以采用评语、荣誉证书等形式。如为表现优秀的小组颁发 “最佳合作小组” 证书,为进步明显的学生颁发 “学习小标兵” 奖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五、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中充当 “旁观者”;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效率低下;还有的小组过度依赖个别优秀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得不到锻炼。​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参与度不高的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原因,通过鼓励、分配适合的任务等方式,激发其参与热情;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及时提醒,引导学生回归正确方向;为避免小组内 “两极分化”,教师可定期调整小组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职责,得到全面锻炼。​

六、结论​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科学组建小组、精心设计任务、有效引导过程、多元评价成果,并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让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绽放更多光彩,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黎萍.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初探 [J]. 小学生(上旬刊), 2023, (12): 115-117.

[2]杨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分析 [J]. 新智慧, 2023, (27): 113-114.

[3]何嘉欣.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析[N]. 山西科技报, 2024-12-23 (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