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作业,提升有“道”浅谈小学语文作业新样态
虞丽珠
邵武市八一希望小学 354000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精心设计作业内容,通过巧“减”趣“设”,使学生在作业阶段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理想学习状态,让语文作业“动”起来 [1]。为保证动态作业的效果,真正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需多研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在聚焦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融合作业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在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中将学习的主动性归还给学生,借助动态作业来达到激趣、促思、助发展的目的。
一、课前:趣味预习,巧激趣
传统的课前预习作业多为抄写或是朗读课文的形式,作业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且不易进行作业评价。创新后的小学语文动态作业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查阅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完成预习任务。不仅注重学习的趣味性,还配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完成程度、完成积极性进行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传统节日》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想一想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每个节日有哪些对应的传统习俗,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在课上进行简单介绍;在《中国美食》的教学中,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菜名,并想一下,还有吃过哪些“红烧”、“凉拌”、“煮”、“烤”类菜,搜一搜我国八大菜系都有哪些特点;在《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相关微视频,从中学习蝙蝠飞行特点,并用简单词汇概括。这些前置性预习作业或是与生活相关、或是带有探索性,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趣味与挑战,带动学生思维“动”起来,获得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二、课中:深度互动,促思维
课上的随堂练习、问题探究、活动情景能让师生间展开深度互动,在互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助力语言、思维、审美创造等素养的发展。教师要一课本教材为核心,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为基础,巧妙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探究任务、随堂练习。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的多元活动形式一方面能让教学环节衔接更融洽,另一方面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思考、互动中,进而推动知识内化与思维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以活动情景为例,教师布置角色扮演任务,学生分角色演绎《陶罐和铁管》、《牛肚子里的旅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等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学生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角色的心理特点及语言动作,在表演中将角色的语气、神态表演出来,整个表演过程综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逻辑、语言思维、口语表达、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表演中对课文内容有深度理解,掌握相关的语言描写技巧。
以问题互动为例,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借助教师说生字,学生答笔顺和组词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字词;借助“小蝌蚪是怎样变青蛙的”、“小蝌蚪先后遇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么形容青蛙的”的问答,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寒号鸟》的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探究思考“懒惰”带来的影响,并结合生活想一下如何避免寒号鸟的经历,进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课后,拓展延伸,助发展
新样态的作业,更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学生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师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要突破原有的书面抄写作业形式,除了要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外,还要多设计创意性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借助课外延伸阅读、实践活动、故事情节改写续写等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后拓展延伸帮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跳动起来,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生活应用结合起来,自身的创新意识、语言思维、学以致用能力获得提升。
以实践作业为例,在学习了《纸的发明》后,让学生回家试一试自己造纸,按照课本中的步骤将纸张浸湿、捣碎、捞出、晒干,看看最后能否造出来干净光滑的纸张,并记录造纸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自己成功(失败)的原因,将自己“造纸”的经验在班级中分享,进而感悟古人的智慧;在学习了《陶罐和铁罐》后,让学生去检索资料,查询铁氧化生锈的原理、影响因素,将语文与化学学科融合起来,并将自己搜索到的知识与学生探讨分享。以仿写、改写、续写的动态作业为例,在学习了《一支铅笔的梦想》后,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写出第六个梦想、第七个梦想,给学生装上想象的翅膀;在学习了《牛郎织女》后,让学生回家给家人讲一讲,在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改编,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语言逻辑、语言思维能力。
总之,聚焦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动态作业贯穿于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中,循序渐进地引导了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及情感。动态作业的形式注重学生自身学习动力的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考、探索、互动、表达、创新的学习中去,更符合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需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设计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动态作业,有效助力学生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玉顺. 巧“减”趣“设”,让语文作业“动”起来[J]. 河南教育( 教师教育 ) ,2023(02):20.
[2]史晓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样态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 ),2023(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