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视域下小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分析
孙娣
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221000
摘要:在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传统语文教学的单学科知识传授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STEAM教育以其跨学科整合的特质,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新视角。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材,从情境创设、实践应用与评价革新三方面展开,设计可操作的融合策略,探索如何将科学探究、数学逻辑、艺术表达等STEAM要素有机嵌入语言学习过程,旨在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实现。
关键词:STEAM教育;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
当代教育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深刻转型,学科间的深度融合成为培养未来公民的关键路径。小学语文作为承载文化基因与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创新亟需突破单一文本解读的固有模式。STEAM教育所倡导的学科要素动态交互理念,为重构语文课堂生态提供了新动能,以科学的数据分析、艺术的审美创造与数学的逻辑推演,使语言学习转化为联结真实世界的认知脚手架。
一、STEAM教育的内涵
STEAM教育是以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五大学科领域为基础,利用跨学科整合与情境化重构形成的创新教育范式。其核心内涵强调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真实问题为纽带,在知识关联中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与复合型素养。不同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STEAM教育注重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实现多领域认知工具的协同运用,既要求学习者运用科学探究方法验证规律,又倡导借助工程技术转化创意,进而融入艺术审美进行价值表达,最终通过数学完成逻辑论证[1]。
二、STEAM视域下小语文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开展STEAM跨学科融合具有现实紧迫性。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综合性课程,其语言建构、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的形成,需在多维认知交互中实现深度学习。STEAM教育提供的科学探究、工程思维与艺术表达范式,能够突破传统文本解读的单向度局限,使学生在制作节气模型、创编科学剧本等实践中,自然调用数学逻辑分析、艺术审美创造等多重认知方式[2]。
三、STEAM视域下小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项目驱动,学科联动创情境
在小学语文《纸的发明》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秘纸张的前世今生”跨学科项目。课堂伊始,教师展示树皮、麻布、竹简等实物,提出驱动性问题:“课文说‘古法造纸有72道工序’,如果用科学方法优化工序,哪些步骤可能被简化?”引导学生将语文阅读与科学探究相联结。教师分发不同材质的纤维样本,指导学生进行“纤维拉力测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材料浸泡后的纤维分离程度,记录“纤维长度”与“纸张韧性”的对应关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结合课文中的“捣浆—抄纸—晾晒”工序说明,用“首先”“接着”“最后”等连接词串联科学发现。教师追问:“如果用数学中的语言重新表述造纸步骤,如何让工序说明更清晰?”推动学生在科学实验与语文表达的融合中,理解技术革新对文明传承的意义。
(二)生活联结,实践体验强应用
在小学语文《树之歌》教学中,教师以“校园树木身份证制作”为实践载体,融合美术学科中的视觉表达[3]。课堂中,教师手持树叶标本提问:“课文用‘手掌’‘扇子’比喻树叶形状,如果为校园树木设计信息牌,怎样用图形文字让同学看懂‘杨树高,榕树壮’的特点?”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梧桐与松树,指导用直尺测量树干周长的差值,要求用“比____高/矮”的句式记录数据,如“梧桐树干周长比松树多15厘米”。接着示范美术构图技巧:“如何将‘桦树耐寒守北疆’的诗句,转化成雪花图标与温度计符号的组合设计?”引导学生用色块区分耐寒与喜温树种,在信息牌上用“↑5℃”“↓-10℃”标注不同树木的适生温度区间。总结环节,教师追问:“如果给《树之歌》的‘木棉喜暖在南方’配插图,怎样用色卡中的暖色调比例体现‘喜暖’程度?”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比喻,选择橙、红、黄三色颜料涂染木棉图标背景,将语文的诗歌意象、数学的量化比较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树木科普展板。
(三)评价引领,多维发展促成长
在小学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中,教师以“最佳游览路线设计”为项目载体,融合数学学科中的方向与位置知识,构建多维评价体系。课堂中,教师展示故宫平面图与课文中的方位描写,提出驱动性问题:“如果根据‘从天安门往里走……过了午门就到了三大殿’等文本线索,如何用数学语言优化导览路线说明?”教师分发包含“方向偏离度”“信息完整度”“语言流畅度”三个维度的评价量表,布置任务:“以神武门为终点,结合课文描述的‘东西六宫’分布,用数学坐标系标注6处必看景点的相对位置。”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术语修正课文中的“向北走”“拐弯”等模糊表述。教师追问:“若将课文中的‘约一公里’换算成步数(每步0.5米),如何在路线图上标注步行时长参考值?”引导学生建立“文本空间描写—数学精准定位—游览效率计算”的关联框架。评价实施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对照课文原文核查“太和殿高28米”与“弯弯的金水河”的匹配度,最终将课文中的说明性文字转化为可测量、可优化的跨学科实践成果。
结束语:
STEAM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了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项目化情境创设、生活化实践应用及多维评价体系,不仅深化了文本理解,更在科学探究、艺术创造等过程中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未来教育应进一步探索学科要素的动态融合机制,推动核心素养在跨学科协作中落地生根,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麻慧芬.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J].华夏教师,2024,(16):103-105.
[2]杨秀芳.STEAM教育理念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1):16-18.
[3]杨素华.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21,(0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