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科技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可行性研究
孙俊华 刘一鸣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构建了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同现代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现阶段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特别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以科技服务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作为视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分析
综合来看,国内外研究在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产业振兴方面都取得了丰富成果,为科技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理论资源和现实依据。学界对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演化和价值研究都已较完善,但在实践路径方面,部分研究仍停留于表层,部分研究仅专注于某个区县和村镇,导致具体实践的参考性不足。厘清科技服务同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关系,明确乡村产业振兴的运行机理,提出与不同地区相契合的对应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为辽宁乡村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
二、我省现科技服务产业振兴的基本情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较好,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对辽宁省30多个特色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现阶段,辽宁省的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但是,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我省农业发展基础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服务力度需要持续加强。
经过多年实践,沈阳农业大学科技服务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沈阳农业大学科技服务团队已成为辽宁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集聚高地。
总之,沈阳农业大学建校以来,数以万计的师生都投身到乡村产业振兴的洪流中,沈阳农业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为辽宁省的产业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70多年的科技兴农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积累,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
三、研究科技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依据
(一)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政策导向
党的二十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作为我国农业技术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创新,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以农科教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为导向,要求相关的承担单位围绕产业需求,以所在地区产业的应用技术推广集成创新来提升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支撑对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的重要性,我们根据沈阳农业大学科技服务辽宁地区特色产业提出了科技服务、科技引领、加快创新等几个有关工作方向的建议,旨在通过对以往科技工作者科技兴农工作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践行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三)实现科技服务现有资源应用转化
高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是建立在“乡村振兴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多个参与方的协调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自身科教综合体的综合优势,结合辽宁地区各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形成多方介入、全程协同的政策体系,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高校服务、社会支撑”的乡村产业振兴共同体理论,汇聚促进辽宁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四、研究沈阳农业大学科技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依据
(一)学科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
沈阳农业大学是辽宁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农业类高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拥有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科研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研究手段先进,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与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辽宁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设有16个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学校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20个世界主流学科建设行列,5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有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内的省级以上科学研究机构94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室)19个。“十四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57项,科研经费总数达12.68亿元。
(二)特色产业与使命担当
学校始终牢记使命担当,始终瞄准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摊子”“奶罐子”等做大文章,大力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设,为沈阳、辽宁、东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副食供应”等重大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沈阳农业大学陆续与辽宁省的海城、昌图、彰武、法库4个县共建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县,并在全省布局建设了10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乡村振兴先行试验田、综合发展先行区等,实现“强示范建振兴样板”目标。将各示范县产业基础优势和沈农人才、技术、成果等优势相结合,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实用高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沈阳农业大学聚焦沈农花生、水稻、蔬菜、葡萄、肉羊、肉牛及农产品加工等30多个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组建科技服务团队,为示范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推示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示范县乡村全面振兴方面作出极大贡献。
(三)两位院士领衔豪华的专家队伍
陈温福院士团队研发的北方超级稻、生物炭肥料,李天来院士团队推广的设施蔬菜、几代沈农人自主研发的寒富苹果,新民的草莓、法库的牛、昌图的猪、黑山的鸡、西丰的鹿等已经成为辽宁省的靓丽名片,更是沈阳农业大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沈农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校内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
十三五、十四五期间,沈阳农业大学以《中共沈阳农业大学委员会关于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沈阳农业大学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为总纲,从组织领导、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政策导向、实践示范、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等7个方面纲举目张,实施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1234”工程和“十百千万”行动。
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坚持高等农业院校的“农”字属性,紧紧围绕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战略部署,主动对标对表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间表、路线图,不断完善科研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体制机制。
1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孙俊华 辽宁新宾人 1977.03
2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刘一鸣 辽宁辽阳人 19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