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结对共建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于天齐 张玉 胡家宝 刘传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校地结对共建育人模式成为了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校地结对共建模式的探讨,分析了这一模式的内涵、实践现状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文章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际校地结对现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模式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推动高校教育创新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校地结对共建、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教育创新、地方经济
一、校地结对共建育人模式的内涵
校地结对共建育人模式是指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通过合作,共同建设育人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协同推动教育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这一模式强调高校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也通过地方的实际需求反馈来调整教育方向、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精准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产学互促、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
二、校地结对共建模式的优势
校地结对共建模式在推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优势。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与林甸县鹤鸣湖镇红星村开展的暑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这一共建活动在产业科普、教育支农、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合作,以融合型党建赋能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校地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同时通过支教和实训提高区域内人员科学素养以及大学生的学业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让学生在农村实践中获得经验,让科研成果更好地在农业上得到转化。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校地结对共建正是通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参与地方企业的项目,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实际问题,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自己的能力。学生通过这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其在职业岗位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而且,这一模式还使得地方政府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产业结构以及人才缺口等方面的需求传递给高校,进而引导学校调整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更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通过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不仅增强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提高了地方政府在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和政策执行力。双方的合作使得原本单一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形成了教育、技术、产业三者相互推动、互为支撑的良性循环。
三、校地结对共建模式的优化路径
(1)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完善
要实现校地结对共建模式的优化,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合作机制,确保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形成高效、持续、互利的关系。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应当建立在明确的共识基础上,不仅仅是在教育资源和技术上进行共享,还要在战略目标的设计上进行统一,确保双方能够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这种共识的建立,通常需要通过不断的沟通和协调,使得合作在思想层面得以深化,从而为后续的具体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地方政府应当为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高校与地方企业或政府之间的合作能够依法依规进行。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关注高校在合作中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消除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壁垒。高校则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和评估体系,确保合作项目的执行能够透明高效,并且通过定期的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校地结对合作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例如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行业技术的更新等。因此,合作机制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地方政府和高校可以在校地合作中引入更多的技术创新元素,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这种灵活性和创新性不仅有助于合作模式的长期稳定,也能使合作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增强校地需求对接
要进一步优化校地结对共建模式,增强校地需求对接是关键路径之一。需求对接的核心在于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能够精准把握彼此的需求,形成高度契合的合作内容,从而提高合作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进而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趋势、人才缺口、产业升级需求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精准传递给高校关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需求。而高校则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灵活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科研重点,以培养更多符合地方实际需求的人才。通过这种精准对接,地方政府可以获取到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成果,而高校则能够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学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实现真正的需求对接,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必须加强日常的沟通与协作,定期组织行业和领域的专家座谈、校地交流活动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确保双方能够及时掌握彼此的需求变化。这种信息流动可以帮助高校及早了解地方经济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在新兴行业或新兴领域的需求,进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升教育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3)推动实践平台建设
在优化校地结对共建模式的过程中,构建实践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平台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纽带,更是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关键载体。通过构建有效的实践平台,高校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地方经济则能够借此吸引并培养更多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同时推动地方产业的创新与转型。推动实践平台建设需要依托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需求,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参与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合作平台。地方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而高校则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和教育资源,联合地方企业共同创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基地或创新平台。这些平台不仅限于传统的实习基地,还可以是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孵化器等,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人才培养到技术转化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实践平台,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需求,而地方企业则能够直接从高校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人才支持。
四、结论
校地结对共建育人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发展潜力。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尽管在实践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优化合作机制、加强需求对接、建设高质量的实践平台等措施,校地结对共建模式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地方社会、经济与高校教育的双赢局面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博,赵洋,肖静.校企合作模式下党支部结对共建创新发展实践[J].区域治理, 2022(2):0131-0134.
[2]杨力波.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党建结对共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 2023(5):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