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衔接教育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

作者

路刚

宁阳县复圣中学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  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和各地积极推进中高考改革的宏观政策环境下,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体化、贯通式培养, 将不同学段的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成为当下课程提质的现实需要。从分析课标、教材内容和核心素养要求的断层面,找到不同学段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中实施嵌入式TCAM课堂范式,进行有效的拓展或引接性衔接,对于实现学段教育协调一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衔接教育  初中历史  TCAM模型  教学实践

教育质量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衔接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重点,对于解决当前学段割裂,提升教育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就明确提出:新课程方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课程一体化设置,加强学段衔接,努力促进小幼、小初、初高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一、衔接教育实施现状与内涵

当前的衔接教育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现在多数地方的学校课堂依然是分段割裂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不少学生在进入高中时,往往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从而出现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而衔接教育正是要将分段割裂的教育管理变为“接力赛跑式”的系统化的教育培养,实现育人目标和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与贯通,系统做好学生的贯通培养,变“突变”为“渐变”,在“渐变”中实现“无缝”衔接和平稳过渡。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真分析初高中课标,开展衔接教学,创新素养培养,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渡,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衔接教育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1.嵌入式TCAM教学范式的构建

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此提出了TCAM课堂教学的衔接新模式。TCAM是指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以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探究为手段,教师依托课堂教学,设计衔接性挑战或引接任务(Task),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Cooperation)开展实践性活动(Action),实现断层面的衔接和深度学习,建立结构化模型(Modeling),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衔接教学范式。

这里涉及到几个相关概念:

断层面:因知识难度、素养水平和教学方式等差异,导致学生在初中和高中之间的学习出现较大的跨度,靠学生自身发展难以跨越的差异即为断层面。

衔接面:教师依据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核心素养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或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教学要素,填补完成的断层面。

衔接点:为弥补初高中教学方式的差异,教师把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融于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要素即为衔接点。

2.TCAM教学范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在TCAM教学范式的应用实践探索中,历史教师首先要依据新课标基本理念从课程的育人价值层面重新审视和定位课堂教学的功能,正确分析学情,研究双学段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分析目标和知识结构断层面,从而正确把握初高中的联系与区别。如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二册《北宋的政治》时,我们通过分析初高中课标、教材内容,从而确定出初高中存在的断层(衔接)面和点:一是知识点深度不同:初中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的了解;而高中则侧重于该举措与后续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教学方式不同:初中阶段主要是讲授法、史料分析、自主识记为主;高中则更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史料解读为主。三是核心素养水平不同:初中以识记基础措施为主,初步学会运用史料论证分析历史问题。高中开始注重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利用历史的思维分析事件的能力,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在分析出初高中存在的断层面和衔接点后,据此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重组,将TCAM教学范式嵌入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一贯制培养。将TCAM在初中历史常规课堂教学中进行嵌入式的应用,时间一般控制在8-10分钟作用,具体活动步骤有4步:一是布置引接(拓展)性衔接任务,二是确定师生活动形式,三是实践设计实施,四是形式结构化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四个步骤可以灵活运用。

TCAM的具体实施流程如图所示。

根据上面对《北宋的政治》的课标、内容和断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设计TCAM拓展式衔接:首先提出拓展性任务: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后解决宋太祖的担忧了吗?由此引导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随后出示相关史料和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思考归纳,主动尝试跨越“断层面”,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深度的剖析。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最后进入建模阶段,归纳总结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3.TCAM教学范式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有时会简单认为这只是增加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其实不然,学科衔接教育更多的是对不同学段的教育重点的思考、比对、联系与发展。“TCAM”教学范式也并不是僵化的,我们完全可以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重组,灵活运用。其次,衔接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内容的衔接运用,其实各方面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衔接。我们不仅要学会用TCAM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用旧知得新知,还要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唯物主义历史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角色体验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一种新的理论的成熟,必然要经过不断地实践、改进与发展,接受大量实践的检验。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衔接教育,既关注学习内容的衔接,又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要用发展的视角评价学生在衔接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多鼓励,轻结果重过程,重参与轻结论,发展衔接教育多元评价机制。唯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尝试,大胆创新,把创新的教学模式、优秀的教学资源、独到的教学心得进行总结提升,对衔接教育不断地进行完善充实,衔接教学研究才能愈行愈远。

参考文献

[1]孙承峰,张书振,高婷,基于 TCAM 模型的初高中衔接教育课堂探究——以初高中物理“共点力平衡”知识点衔接为例 [J].物理教学探讨,2024,42(07):25-30

[2]廖亦耐,新课标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J].中学课程资源,2024,20(01):71-73

[3]康晓霞,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思考 [J].知识文库,2024,40(17):21-24

[4]肖亚,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衔接教育之我见 [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2(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