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对发生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行为的影响研究

作者

何嫦娥 陈荣浩 黄勇 林艳 张玉梅

丹阳市人民医院  212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2型糖尿病出现低血糖患者以格林模式进行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研究时间,132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每组66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为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社会支持情况及知-信-行评分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干预后自我管理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社会支持情况提高,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知-信-行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等级低血糖发生率低,组间对比,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实施格林模式健康教育科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患者更好地寻求社会支持,减轻患者不适情况,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低血糖;格林模式;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镇江市社会发展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FZ2021002)

糖尿病不仅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低血糖事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事件,成为当前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出院后的患者面临着自我管理能力的挑战,特别是在行为改变和健康教育方面[2]。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格林模式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性的行为改变理论,强调通过评估、计划、干预和评价四个阶段来促进患者行为的改变[3]。该模式在多个健康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积极的效果,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本研究,可以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为系统化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医疗机构提供更为有效的出院后管理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132例2型糖尿病并出现低血糖患者为样本病例,研究时间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66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介于36-69岁,平均年龄52.48±3.08岁,病程1-8年,均值4.49±0.68年。观察组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介于34-71岁,平均年龄53.08±3.11岁,病程1-9年,均值4.98±0.99年。组间对比基础信息,P>0.05,可进行后续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健康教育方式,给每位患者发放低血糖急救宣教手册,并每月15日微信发送1次相应的低血糖知识讲座。内容包括:低血糖基本知识、如何识别、如何监测、遵医嘱服药、情绪管理、门诊复诊。

观察组:实施格林模式健康教育。(1)组建健康教育小组及准备工作:小组由研究者和内分泌科护士3名、内分泌医师1名组成,护士有5年以上内分泌科工作经验及5年以上责任护士工作经历,本科以上学历,负责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和出院后随访工作。小组成员均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表达能力。均经过格林理论模式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制作低血糖急救宣教手册,除常规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外,需要增加低血糖患者出院后健康行为的各种方法介绍,包括饮食管理、规律运动、遵医依从性、社会支持等。

(2)前期评估工作: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家庭状况等基本信息,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患者的学习能力和健康行为的改变。详细了解患者的糖尿病病史、低血糖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已采取的治疗措施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睡眠质量、吸烟和饮酒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水平,这些都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和低血糖的发生。了解患者对糖尿病和低血糖的知识水平,以及他们的态度、信念和情感状态,如焦虑、恐惧或否认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动机。

(3)倾向因素:①知识培训:教育患者了解低血糖的定义、症状和危害,包括但不限于出汗、心慌、颤抖、饥饿感、意识模糊等。解释低血糖的常见原因,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过量、饮食不足、运动过度等。强调定期监测血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介绍低血糖的紧急处理措施,如立即摄入15-20克的快速吸收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片、果汁等)。培训方式为专题讨论,每月需开展一次,每次30-40分钟。②转变态度:鼓励患者认识到低血糖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增强其自我管理的信心。引导患者理解积极管理血糖水平的长期益处,包括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等。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到及时处理低血糖的重要性,避免因忽视症状而导致严重后果。转变方式为电话随访,每月1次,每次10-15分。③行为指导:教导患者如何调整饮食计划,包括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度节食。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避免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进行剧烈运动。教育患者如何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与医生沟通。强调随身携带快速吸收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并教授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正确使用。提供自我监测血糖的技巧和记录方法,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监测习惯。

(4)促成因素: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设备,如血糖仪和试纸。提供定期的医疗咨询和跟踪服务,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指导。建立患者支持小组,让患者之间可以交流经验,互相支持。

(5)强化因素: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鼓励患者坚持自我管理。社区组织的活动,提供糖尿病教育和低血糖预防的信息。对患者进行正向激励,如表扬其自我管理的成绩。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患者坚持健康行为,如定期监测血糖。定期举办糖尿病管理研讨会,更新患者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在线资源,如视频教程、电子书籍,方便患者随时学习。

1.3观察指标

自我管理行为:对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6、9个月分别使用工具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进行测定,量表共计12个条目,单条目评分0-7分间,分值高则自我管理能力高。

社会支持情况:评估时间为干预前及干预后9个月,使用工具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量表包含3个维度,共计10个条目,单条目计分1-4分,分值高测支持性高。

知-信-行:测定时间为干预后9个月,使用糖尿病患者知识、态度、行为评价量表,量表包含3大项内容,分值越高,代表知识掌握高,态度积极、健康行为良好。

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等级低血糖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软件工具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对比,结果均为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t值验证,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不同时间自我管理行为评分

干预前,患者评分较低,组间无差异,P>0.05;干预后3、6、9个月观察组评分高,组间对比,P<0.05,可见表1。

2.2 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社会支持评分

患者干预前社会支持评分低,组间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社会支持评分较高,P<0.05,详见表2。

2.3 比较患者干预后知-信-行评分

观察组干预后评分较高,组间对比,P<0.05,详见表3。

2.4 比较两组不同级别低血糖发生率

3 讨论

格林模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领域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设计干预措施,以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行为改变[4]。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低血糖是一个常见且危险的症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对于帮助患者出院后预防和管理低血糖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格林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提高2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支持情况。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莉蕙, 袁雪梅, 吴桂香. 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联合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8):103-105.

[2] 朱琦,周静怡,袁红英. 以格林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疾病认知、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3):47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