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李琴珠

广东省雷州市第一中学 524200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占比15分,特别是2002年起题型由客观选择题转为主观表达题,这样就对广大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摆在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我利用部分早读课的时间坚持教学生读诗,以涓涓诗歌甘泉,渗入学生心田,滋养他们成长。每周学二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钟,读读背背讲讲,一日不多,十日许多,精心滴灌,学生兴味盎然,赏析能力提高,智力获得发展。”我以为于漪老师的做法抓住了诗歌教学的根本,把握住了培养鉴赏能力的关键,值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好好借鉴。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巩固课内所学,为提高鉴赏能力夯实感性基础

不论是现行高中试验教材还是新课程标准的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全套教科书编排的文学作品总量约占课文总数的60%,而诗歌作品又占文学作品总量的约一半篇幅。我认为不论是诗歌阅读教学还是高三专题复习,首要任务是夯实课内基础,在完成新授诗歌的同时,系统地复习课内诗歌作品,巩固好已学诗歌之所得,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强化了学习基础。

在组织教学时,我们特别要注意把握相关各册诗歌的鉴赏重点,配之以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文质兼美的诗歌作品,指导学生按教材序列,有计划分步骤熟读,咀嚼成诵,温故知新,增加积淀,为课外迁移打下坚实的感性基石。

二、拓展课外阅读,为提高鉴赏能力增加量的积累

培养提高鉴赏能力,脱离课本不行,但仅有课本显然也是不够的,它需要在相当数量的感性积累以后才能引起质的的飞跃。新教材坚持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的系列,同步配套了《语文读本》,力求使学生以课文为凭借,举一反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读本”在收录诗歌作品可谓煞费苦心匠心独运。一是尽量体现作家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如李白,课内选的大多是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宏篇力作,像《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等,读本则多选他写景咏史抒怀的精致短章,显得婉丽而深沉。2002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即取材于高中第三册,“读本”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二是融进了名作家并不为多数中学生所熟知的作品,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辛弃疾的《丑奴儿近》等。三是选编了一部分对于中学生来说知名度不很高的诗人的一流作品,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冯延巳的《谒金门》、晏几道的《鹧鸪天》等。对以上三类作品,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借助课前提示语和课文注释,或者借助有关工具书反复诵读品味,体悟赏析,开阔视野,进一步增加诗歌量的积累。

三、授以欣赏技巧,为提高鉴赏能力奠定理性依托

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诗歌鉴赏能力在中学生能力结构中处于“金字塔”之巅,没有一定的欣赏方法就等于没有找到登堂入室的门径。那么鉴赏诗歌的方法从哪里寻找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

1、教会学生先读懂诗词的题目。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它标明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至少能给你指明一个范围,我们可以根据诗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2、教会学生分清诗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诗,反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别后思念。怀古诗一般表达缅怀之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战争诗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抒发自己清高,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达自己某种抱负志向。总之,分清是什么类别的诗可帮助我们去理解诗的内容。

3、教会学生推敲诗中的关键字词。古人写诗非常重视锤炼语言的,常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支须”的感叹。有的关键字是“诗眼”抓住它,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如2002年高考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便是。

4、教会学生体味诗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对偶、对比、衬托、反复等修辞方法,如能准确把握这些方法,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很有帮助。有的甚至是解题的关键。如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中的“片云、孤月、落日”等便是。

5、教会学生透过字句,领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看出既是写实,又是写虚:人在奋斗中遇到困难、挫折、不要退缩,只要继续前进,成功就在前面。

6、教会学生透过物象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托物言志是诗人传统的表现手法。“物”就是客观的“物象”。写“月“往往与思念、怀念亲人有关;写“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等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伤感;写“笛声”、“杨柳”、“落日”、“残阳”等无非是戍边征战之难、离愁别绪之苦。了解了这些物象并透过它理解其意象,我们就不难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和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中的“折柳”的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抒写的是“惜别怀远”之意了。

7、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名词术语并懂得区别。高考诗歌鉴赏题许多时候考的都是有关诗的表现手法,如什么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什么是直抒胸臆,委婉含蓄,什么又是渲染、烘托、象征、用典、什么是讽刺、幽默等,学生如懂得这些名词术语并能加以区别判断,分析其表达效果,有助于对诗歌的语言表现力的理解,进而理解其内容。

四、强化模拟训练,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供迁移保证

有了扎实的课内基础,适当课外补充和理性知识的铺垫,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就易于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要明确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向,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考查对关键词语意义的理解,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语言技巧的赏析,从2002—2003年高考题可知,赏析关键字句的含义及其在诗中的作用是考查的重点,须对症下药,重点训练。二要精选高质量的材料,适量训练,要力求用科学、严密、新颖而富有针对性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练不在多而在精,反对“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式题海战。三是注重当堂训练,当堂讲评。当堂训练的好处是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当堂讲评,快速反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讲评形式,学生印象深记得牢,特别是到了复习冲刺阶段,这种“短平快”的训练形式更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