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与治疗技术

作者

张冬艳 王月玲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庙沟镇畜牧兽医站 717600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仓堡镇畜牧兽医站 717600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包括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疫苗免疫程序优化、早期诊断技术应用及科学治疗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模式,可有效降低猪群发病率,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同时,针对常见疾病的精准治疗技术,如抗生素替代方案与中兽医疗法,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治疗

引言: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推广,规模化猪场面临疾病复杂化、传播快速化的挑战。非洲猪瘟、蓝耳病、猪瘟等重大疫病频繁爆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传统防控手段依赖抗生素与疫苗,探索高效、环保的疾病防控与治疗技术,成为规模化猪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1]。

一、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技术

(一)生物安全体系构建

(1)空间隔离屏障系统建设:现代集约化养殖企业通过构建三级空间防护网络实现病原阻断。首层防护在场区外围设置500米以上生物隔离带,通过物理屏障阻隔野生动物及外来车辆接触风险。第二层防护实施生产区域净污分流系统,采用单向循环道路设计,污染道采用混凝土硬化处理并设置专用清洗站。第三层执行猪舍单元化管理制度,实行整栋全进全出制,批次间隔期不少于7天,期间进行标准化清洗消毒流程。(2)人员物资流动管控:建立人员分级准入机制,生产区工作人员须经48小时隔离观察,通过雾化消毒通道后更换场内专用防护服。物资运输实施"三级中转"模式:场外车辆在3公里外一级中转站进行首次熏蒸,场内二级中转站采用60℃高温烘干30分钟处理,最终由专用电动车配送至各生产单元。饲料供应采用管道输送系统,在密闭环境中完成从加工到饲喂的全流程。(3)环境净化技术创新:引入复合型清洁方案,先使用pH12.5的碱性泡沫清洗剂进行表面污物分解,再通过臭氧发生装置维持空间浓度5ppm持续作用2小时。建立环境微生物动态监测体系,每周对栏舍地面、通风口等关键位点采样,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评估清洁效果,确保细菌总数≤104 CFU/cm²的卫生标准[2]。

(二)疫苗免疫程序优化

(1)定制化免疫程序设计:基于GIS疫病分布热力图和场内抗体监测数据,构建包括基础免疫、加强免疫、紧急免疫的三级程序框架。以蓝耳病防控为例,稳定场采用TJM-F92株活苗基础免疫配合灭活苗强化,波动场实施闭群管理策略,通过6-8周严格封群配合靶向免疫实现野毒净化。建立免疫效果评价模型,将抗体合格率、离散度、保护时效等指标纳入免疫方案动态调整机制。(2)新型疫苗研发应用:推动多联多价疫苗产业化,如猪瘟-圆环二联苗、伪狂犬-支原体三联苗等。开发耐热保护剂技术,使疫苗在2-8℃外环境下保持72小时稳定性。应用纳米佐剂系统,将亚单位疫苗的抗体应答时间由21天缩短至14天,抗体滴度提升3-5个几何级数。建立疫苗接种应激预警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监测体温变化,应激发生率由12%降至3%以下[3]。

(三)早期诊断技术应用

(1)快速检测技术集成:构建覆盖全生产周期的检测网络:引种环节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同步检测12种垂直传播病原;日常监测运用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20分钟内完成非洲猪瘟抗原筛查;精准诊断环节配置数字PCR仪,检测灵敏度达1拷贝/μL。开发AI辅助判读系统,对ELISA检测结果进行灰度值智能分析,结果一致性由85%提升至98%。(2)综合诊断模型建立:形成"临床-病理-分子"三位联动诊断机制。临床阶段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体温、呼吸频率等18项生理参数,异常数据即时推送至兽医终端。病理诊断环节配置数字化切片扫描系统,实现远程专家会诊。建立病原数据库,对PCR产物进行熔解曲线分析,可区分野毒株与疫苗株的TM值差异(±0.5℃)。(3)预警响应机制优化:搭建生物安全信息化平台,整合环境监测、免疫记录、检测数据等多维度信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当环境病原载量、抗体合格率、异常猪只比例三项指标中两项超标时,系统自动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建立区域性疫病联防联控网络,实现50公里范围内养殖场的疫情信息实时共享[4]。

二、规模化猪场疾病治疗技术

(一)抗生素替代方案

(1)靶向性生物制剂应用:建立噬菌体库筛选系统,针对大肠杆菌K88、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常见病原,筛选裂解谱≥85%的专用噬菌体。临床治疗采用三步疗法:感染初期以10^8 PFU/mL浓度连续饮水3天;急性期联合使用裂解酶与噬菌体雾化吸入;恢复期配合丁酸梭菌(1×10^9 CFU/g)调节肠道菌群。实际应用数据显示,仔猪黄白痢治疗有效率从抗生素的76%提升至92%,复发率降低40%。开发复合型植物提取物制剂,通过超临界CO₂萃取技术获得黄连素(小檗碱含量≥98%)、金银花绿原酸(纯度≥95%)等活性成分。建立协同增效配方数据库,如黄芩苷与穿心莲内酯按3:1复配时,对链球菌的MIC值降低至0.25μg/mL。在母猪围产期添加0.5%植物提取物预混剂,乳房炎发病率下降32%。(2)精准用药决策系统:构建区域性耐药菌监测网络,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5类抗菌药物的MIC值。建立动态折点标准,当某场株对恩诺沙星的耐药率超过30%时,自动触发用药方案调整预警。开发智能药敏分析仪,可在6小时内完成96孔板自动判读,结果准确率较传统方法提高18%。实施抗生素使用分级管理:一线药物(如阿莫西林)用于敏感菌感染;二线药物(头孢噻呋)限用于重症病例;三线药物(多粘菌素)需经首席兽医签字审批。通过该体系,某万头猪场氟苯尼考使用量从3.2kg/月降至0.7kg/月,ESBLs阳性菌检出率下降64%。

(二)中兽医辨证施治

建立猪病证候诊断标准库,包含卫气营血辨证模型。针对非瘟发热期,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方(生石膏用量调整至100g/头/天);恢复期使用生脉散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在蓝耳病稳定场,定期投喂玉屏风散(白术:防风:黄芪=2:1:3),使呼吸道疾病发生率降低55%。开发中药微粉制剂技术,将麻杏石甘散粒径控制在15μm以下,生物利用度提高2.3倍。针对冬季呼吸道综合征,采用"雾化吸入+拌料"联合给药:石膏、苦杏仁等挥发性成分通过超声雾化(粒径≤5μm)直达肺泡;甘草、麻黄等水提物制成0.1mm微粒拌料。临床数据显示,治疗7天后咳嗽频率减少83%。

结语: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需从“防-控-治”全链条入手,构建以生物安全为核心、精准诊断为支撑、科学治疗为保障的技术体系。未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智能化疫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同时,推动“减抗禁抗”政策落地,发展绿色养殖技术,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璐璐. 规模化猪场细菌性疾病净化及防控策略[J]. 中国畜牧业, 2025, (03): 91-92.

[2]徐健辉.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 吉林畜牧兽医, 2024, 45 (01): 25-27.

[3]王新慧. 规模化猪场智慧疾病防控系统的应用[J]. 农业工程技术, 2023, 43 (20): 24-25.

[4]常德雄. 规模猪场猪病高效防控手册[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12.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