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物理实验项目式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作者

张迪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213200

引言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常面临这样的困境:讲台上推导得热火朝天,讲台下学生却一脸茫然。这种教师独角戏式的教学,根源在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割裂。新版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但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课堂行动?实验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一条破局之路。它不是做实验+ 写报告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完成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

一、从教材实验到项目式学习的“三步改造法”

第一步:精选实验主题,搭建生活化场景

将教材实验目标转化为现实问题需求是首要环节。物理规律的应用价值往往隐藏在生活场景中,教师需要识别实验原理与真实世界的连接点。例如平抛运动规律对应着投掷类运动的轨迹预测需求,圆周运动原理体现在各类旋转机械的设计中。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与生活实践的双向映射关系,确保项目既覆盖核心知识点,又具备现实意义。

第二步:拆解任务链条,设计进阶式问题

复杂项目的实施需要建立阶梯式问题框架。以自动投篮机器人为例,其问题链设计遵循基础原理→拓展应用→技术创新的逻辑脉络:初级阶段聚焦运动规律验证(平抛轨迹计算);中级阶段融入变量控制(投射角度与距离关系);高级阶段引入工程优化(传感器反馈调节)。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又为不同能力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第三步:创设脚手架,降低探究门槛

差异化支持工具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保障。基础指导卡应包含明确的步骤指引和示例数据,如平抛实验中给出初始速度的测量方法;而开放性任务单则需设置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变量间的深层关系。实践证明,当学生获得与其认知水平匹配的支持工具时,探究过程会变得更加自主且有效。

二、项目式学习中的素养培育实践

(一)科学思维:在试错中生长

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真实的认知冲突基础上。在物理实验项目中,当学生面临预期结果与实际数据的偏差时,正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契机。以机械能守恒验证实验为例,传统打点计时器测量存在约 8% 的系统误差,这恰恰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切入点。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误差,而是通过误差来源分析—测量方法改进—实验方案优化的递进式提问,让学生自主发现空气阻力、纸带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有小组尝试用光电门传感器结合视频逐帧分析,将误差控制在 3% 以内。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数据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质疑—验证—修正的科学思维模式。

(二)实践能力:让知识活起来

物理概念的真正理解需要经历具身认知过程。圆周运动教学中,单纯记忆向心力公式往往导致机械套用。当学生亲手制作简易离心机时,他们必须解决三个实际问题:如何量化转速(用手机测速软件)、怎样测量向心力(改装弹簧秤)、如何处理数据(绘制 F-ω2 图像)。在调试过程中,学生直观观察到橡皮筋断裂时的临界转速,这比任何理论讲解都更能说明向心力与安全设计的关系。这种实践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将理论公式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参数,使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三)合作能力:在碰撞中提升

有效的科学合作需要结构性设计。拼图式分组通过角色分工强制产生知识依赖,在万有引力项目中表现为:数学组需要物理组提供当地重力加速度实测值,而物理组需要技术组编写数据处理程序。这种设计创造了自然的互教互学场景。在月球轨道设计任务中,各组必须就以下问题达成共识:轨道高度的计算依据(引力 Σ=Σ 向心力)、能量守恒的适用条件(忽略其他天体干扰)、演示模型的简化原则(比例尺统一)。教师需要提供合作流程指导表,明确阶段性成果交接节点,避免合作流于形式。真正的合作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整合不同视角的见解,形成超越个体认知的解决方案。

三、评价改革:从“分数”到“成长档案”

(一)过程性评价:记录思维轨迹

有效的学习评价应当关注认知发展的动态过程。实验日志本的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不断解决问题的渐进过程。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规范记录三个关键维度:问题描述需具体到实验现象或数据异常;解决方法要区分自主尝试与求助获得(如改用气垫导轨减小摩擦);新疑问应体现思维进阶。这种记录方式使隐性的思维过程显性化,教师可通过定期批阅发现学生的认知盲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建议每周收取日志本 1 次,采用星级评定( ⋆ 发现问题的敏锐度 解决策略的合理性 提问的深刻性)结合文字反馈。

(二)表现性评价:让成果说话

成果展示评价借鉴了 STEM 教育中的工程答辩模式,其核心在于评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方案的能力。创客展评价标准应包含:科学性(原理阐释准确度)、创新性(问题解决的新颖度)、完成度(作品的功能实现程度)。例如投篮机器人项目,除展示命中率数据外,还需说明初速度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角度调节机构的机械设计思路。建议采用专家评委(教师) 1+ 同行评议(学生互评) + 社会评价(邀请家长参观)的多维评价主体,权重分别占 60% 、30% 、 10% 。展示过程全程录像,作为后期分析的实证材料。

(三)反思性评价:看见成长

元认知理论指出,学习反思能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素养自评表的设计要避免笼统的满意度调查,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反思。具体可设置:概念理解维度(如我现在能够解释为什么过山车在环顶不会掉落)、能力发展维度(如我学会了用Tracker 软件分析视频中的运动参数)、合作体验维度(如我主动承担了小组数据处理工作)。自评结果与教师评价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结论

实验项目式学习让物理课从解题训练场变成思维健身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练就了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当学生为设计校园节能路灯而主动研习能量转化规律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悄然发生。

参考文献:

[1] 范甲祥 . 借助物理实验 ,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实效 [J]. 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5,(10):128-130.

[2] 吴宜文 .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 [J]. 高考 ,2025,(13):133-136.

[3] 徐善际 . 项目式学习视域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J]. 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5,(08):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