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寄生虫病防控随县在行动
刘骏 鲁礼贵 张建
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随州 431500
一、防控工作实施情况
(一)流行病学调查
疫控中心成立流调小组,对全县的牛羊养殖情况调查摸底。目前规模养牛809 户,存栏33189 头;规模养羊666 户,存栏62621 只。多以散养粗放模式养殖为主,卫生条件差,产业化程度较低,且寄生虫病害频发。
(二)实验室检测
2024 年随县共采集蜱 190 只,牛血 26 份,羊血 16 份。经鉴定,蜱以微小扇头蜱为主,另发现1 只日本硬蜱。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 8.4% 蜱虫携带病原,包括无浆体、泰勒虫、埃里克氏体等; 100% 羊感染病原,包括泰勒虫、无浆体等; 96.2% 牛感染病原,包括无浆体、泰勒虫等。蜱虫携带和牛羊感染的病原中,部分无浆体、埃里克氏体种属为人畜共患。
(三)药物驱虫
根据流调结果,一方面拟定了科学的驱虫计划 1、确定驱虫频率: ① 一般建议每年驱虫 4-5 次,春秋季节各进行一次全面驱虫,夏季和秋季分别进行预防性驱虫,以应对不同寄生虫的高发期。 ② 特殊情况下,如寄生虫感染严重地区,可适当增加驱虫次数,例如淮河跑山牛每年建议驱虫 6 次。 ③ 对于新购入的牛羊,首次驱虫尤为重要,通常在入栏后进行第一次驱虫,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驱虫时间。2、选择驱虫药物: ① 应遵循高效、低毒、经济和易用的原则,如阿苯达唑、多拉菌素等。 ② 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线虫可用阿苯达唑或伊维菌素,绦虫可用吡喹酮。 ③ 在大规模驱虫前,应进行小范围实验,以确保药物安全有效。3、合理制定驱虫时间。4、注意季节和气候因素。散养户则根据实际情况,由兽医人员出诊方式驱虫,且增加驱虫次数。5、二方面提出了具体指导驱虫方法:驱虫前的准备: ① 驱虫前 12-18 小时禁食,以确保药物效果最佳。 ② 驱虫后需集中清理粪便,堆积发酵处理,避免污染草场和水源。 ③ 对圈舍、地面、饲槽等进行消毒,可使用石灰水或生物热处理。驱虫方法: ① 内服驱虫药:根据体重计算剂量,将药物均匀拌入饲料或饮水中,让牛羊一次性服下。 ② 体外驱虫:如疥螨、蜱虫等,可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
kg 皮下注射或 90% 晶体敌百虫 1000 倍液进行喷雾。 ③ 药浴:在天气逐渐转暖时,可每升水添加辛硫磷 15 克、林丹乳油稀释为 0.03% 等进行药浴,以驱除体外寄生虫。观察与处理:驱虫后需观察牛羊是否有中毒症状,驱虫后补充营养,以帮助牛羊恢复健康。6、三方面指出驱虫注意事项:妊娠母畜的特殊处理: ① 治疗妊娠母畜时需谨慎,避免使用高致畸性药物如阿苯达唑,以免对胎儿造成伤害。 ② 妊娠母畜在产前 1-4 周进行一次驱虫,以减少寄生虫对母畜和胎儿的威胁。避免盲目用药:驱虫时应根据寄生虫种类和症状确诊,避免盲目使用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药物残留。定期监测和轮换: ① 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粪便检查,监测寄生虫感染情况,及时调整驱虫计划。 ②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减少寄生虫产生抗药性。综合防控: ① 结合轮牧和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寄生虫的传播和繁殖,如定期清理圈舍,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片草地。 ② 引入健康牛羊,隔离新引进的牛羊,防止寄生虫传播。
(四)养殖环境改善
督促养殖场(户)加强卫生管理。1、改善圈舍环境: ① 通风与干燥:圈舍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期清扫圈舍,清理粪便和杂物,保持圈舍干燥。 ② 排水系统完善:需确保排水系统畅通,防止圈舍内湿度过高,从而减少寄生虫繁殖的机会。 ③ 合理布局:养殖场应选择的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建设,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避免交叉污染。2、饮水管理:提供清洁的水源,避免饮用沟塘水、污水等可能含有寄生虫卵的水源。3、环境卫生管理: ① 定期对圈舍、饲料储存场所、用具等进行消毒,使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剂,每周至少消毒两次。 ② 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寄生虫卵的传播风险。 ③ 尽量避免在潮湿低洼地带放牧,减少寄生虫中间宿主的接触机会。4、饲料管理: ① 确保饲料清洁无污染,避免饲草随意堆放。 ② 合理搭配饲料,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增强牛羊的免疫力。5、媒介控制: ① 加强灭鼠、灭蝇、灭蚊工作,减少这些媒介传播寄生虫的机会。 ② 使用灭蚊药物或诱捕器控制蚊蝇数量。6、免疫与监测:① 对牛羊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其抗病能力。 ②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疫情排查,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动物。7、科学饲养管理: ①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合理调整饲料结构,增强牛羊提质。 ② 避免应激状态,降低牛羊免疫力下降的风险。
二、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寄生虫感染率显著下降
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控,牛羊寄生虫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在淮河镇桐桥畈村马德成养殖场驱虫对比实验中,体表疥螨、蜱虫用伊维菌素 200 微克每公斤体重皮下注射;体内蛔虫、线虫等用多拉菌素0.3 毫克每公斤体重肌肉注射,效果显著,脱毛现象减少,体表皮肤损伤逐渐愈合,腹泻症状消失,采食量增加,体重逐渐增长,体内外寄生虫得到明显控制后,牛羊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二)养殖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宣传培训,大部分养殖场(户)懂得了科学管理和定期驱虫。在随县范围内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模式,完善通风、采光与排水系统,从源头上破坏寄生虫滋生环境。同时,推广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在养殖场入口设置消毒池,对进出车辆和人员严格消毒,防止寄生虫传入传出。指导规模养殖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改善大环境,指导中小型养殖场(户)及时清理圈舍内蚊蝇滋生的粪便、杂物、污水,保持养殖场良好通风和干燥,有效减少中间宿主和病原的滋生,降低了其它疾病的发生风险,为牛羊健康生长提供了保障。
(三)养殖防控意识增强
通过宣传与培训,养殖场(户)对牛羊寄生虫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发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他们主动学习防控知识,积极改善养殖环境,定期对牛羊进行驱虫和疫病监测,在交流中,养殖户们不再抱怨寄生虫的危害,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他们能够主动配合防控工作,按照要求进行驱虫和环境管理,形成了良好的群防群控氛围。
三、改进措施
(一)持续加强宣传教育
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典型病例对比实验分析等活动,让养殖户直观了解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控效果。同时,建立与养殖户的长期沟通机制,及时解答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规范驱虫药物使用
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2025 年规范兽药使用专项整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着力纠治养殖使用原料药、兽药标签和说明书夸大疗效等问题,积极开展兽药安全使用科普宣传活动,有效增强养殖场户安全用药意识,提高养殖环境合规用药水平。加强对养殖户的用药指导,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他们合理用药的水平。推广使用精准驱虫技术,根据牛羊的生长阶段、感染情况和季节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驱虫方案。
(三)完善寄生虫病监测体系
加大对寄生虫病监测技术的实验室设备投入,引进先进的 AI 检测方法和设施设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随县范围内建立全面的监测网点,随报随检,及时掌握寄生虫病的流行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论
通过本次牛羊等反刍动物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控策略。同时,积极推广绿色、环保的防控技术,减少药物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牛羊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