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工程中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
姜凌瀚 姜懿纳
荣成市自然资源局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 264300
引言: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基础,然而,当前面临着资源浪费、低效开发、环境破坏等挑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往往存在粗放经营、规划滞后和管理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退化。随着科技进步与管理理念的更新,现代自然资源工程正在探索多种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包括土地集约化利用、智慧化管理、政策驱动与生态治理等。本文结合自然资源工程视角,分析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路径,为未来土地利用政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当前土地利用现状
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的工程土地利用具有问题和机会同在、局限和优势同存的特征。一方面,存在建设用地紧缺与低效使用及建设用地需求与空间供给能力受限、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有待挖掘的矛盾,导致资源承载力不足和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农业生产功能式微、高密度工业建设趋势明显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仓储物流、综合交通枢纽、站场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新增用地占补失衡;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不到位,以及以机械化为主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工业设备动力结构向机械结构倾斜,导致我国广大农村建设用地中工业、农村建设、工业仓储用地占据比例持续攀升,以资源化种植与粗放型机械化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农村地区耕地碎片化与土地流转制度缺位,导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率相对低下。整体而言,土地资源管理更多还是借助于GIS、遥感、大数据等信息科技,以及组织与科技的整合等来解决具体土地问题,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问题的考量依然欠缺,土地利用效率仍有较大空间。后续要以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建设用地治理、土地资源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清理退出以及土地生态修复为抓手,提升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确保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二、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2.1 自然条件的限制与优化利用
土地的自然条件是影响其利用效率的基础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土壤质量、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地形决定了土地的可开发性,如平原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而山地丘陵地区土地破碎,开发成本较高,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土壤质量直接影响耕地的生产力,贫瘠或污染严重的土壤难以高效利用,需要进行土壤改良或生态修复。气候条件,如降水量、气温和光照时长,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适宜种植区域,同时也对建设用地的规划产生影响。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决定了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的稳定性,水资源短缺地区往往面临土地利用受限的问题。优化利用自然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土地整治、改良土壤质量、合理配置水资源等措施来实现。例如,在干旱地区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在山区实施梯田建设以提高土地的可利用性,同时避免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2.2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越发达,土地资源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土地利用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低效土地利用现象仍然存在,如城市土地闲置、工业用地低效配置等。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需求上升,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地区因城市扩张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影响粮食安全。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对土地利用模式产生影响。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农业转型,能够减少耕地浪费,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工业升级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减少低效工业用地,提高土地承载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综合体、物流中心和高效商业用地的增长,提升了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为实现经济增长与土地高效利用的协调,需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化发展,鼓励绿色产业,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益[1]。
2.3 政策法规与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政策法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制度支撑,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政策,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避免土地的浪费和不当开发。通过对土地用途管制等政策进行调整,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上划定土地,对土地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土地市场化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土地政策改革,比如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交易、土地流转等,促进土地资源的配置和流转。相关的激励及约束,比如通过加大土地开发调控门槛、土地审批控地、实行土地利用绩效考核方式等,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引导。此外,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进行决策和调控将影响土地开发强度和调整,比如地方政府进行土地供应的决策、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对土地利用产生较大影响,在具体政策落实中要加强土地规划,强化土地利用控制和监管,防止土地闲置、圈地炒地等现象的发生,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2]。
2.4 科技进步与智慧化土地管理
科学技术进步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推动力量,现代科学技术对土地资源调查、监测、规划和管理的运用,使土地利用的方法和途径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开展,比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中能提供精准土地利用数据,提升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预报,使政府和企业决策能有数据的支撑;有利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例如,智慧农业技术提升耕地单位产出率,减少了土地浪费;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人工智能决策,通过智能城市管理系统使城市用地布局更合理、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利用更充分等等。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工业固废土地再利用、城市更新等,使土地资源使用更加可持续,加快科学技术与土地管理的深度融合,建立智慧化、数字化的土地管理,将成为未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方向[3]。
三、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路径
3.1 加强土地精细化管理与优化配置,提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土地精细化管理是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的土地最优利用与配置,能对不同性质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发挥并收益最大化的基础支撑。为此,首先,需要强化土地分区管理,根据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区域经济需求状况与生态布局目的,合理划分不同类型的农用地、建筑用地、森林用地、草地、水体、湿地与沼泽等地类进行科学管理,杜绝土地利用乱象丛生与粗放式浪费;政府及相应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土地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广泛运用遥感技术、GIS 技术手段,及时对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土地空间布局等进行动态监测,保障土地利用规模与类型与相应土地利用规划相符,并在动态监测与监测结果分析情况下,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配置。此外,在城市开发模式中引入土地紧凑型开发模式,对城市的土地进行合理集中与紧凑开发,通过合理提升容积率与开发系数,从某种程度上实现每一土地的空间面积都将发挥其最大效益的目标,杜绝低密度建设与低效率利用土地现象的发生;在乡村建设模式中推广高效农业开发模式,鼓励集约化农业模式、土地适度整合管理经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发展的产出效益,并将农地开发经营作为未来土地发展优化的基础。
3.2 推动现代科技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实现智慧化土地管理
推动现代科技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实现智慧化土地管理,需要建立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使土地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构建基于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综合管理平台,对土地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与动态评估,实现土地利用的精细化调控。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精准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植被覆盖、土壤质量等数据,结合 GIS 空间分析能力,绘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图,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保护及调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结合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时分析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预测未来土地需求,优化土地规划布局,减少低效利用和资源浪费。另外,强化物联网(IoT)和智能传感技术在农业、城市建设及生态治理中的应用,实现土地管理的智能化升级。在农业领域,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结合土壤传感器、气象站、无人机等设备,对耕地土壤湿度、养分状况、病虫害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 AI 算法优化灌溉施肥策略,提高耕地单产,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采用三维地理信息技术(3D GIS)进行城市空间分析,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同时利用智能交通和地下空间规划,提高城市用地的综合利用率。在生态修复方面,运用遥感与 AI 分析退化土地区域的植被恢复情况,优化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再者,推动云计算与区块链技术在土地权属管理和交易中的应用,建立透明、高效、安全的土地资源交易和监管体系。通过云计算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提高土地审批效率,减少冗余管理环节。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土地权属信息的不可篡改性,确保土地流转、租赁、征收等环节的公正性,防止土地资源被非法占用或低效配置。
3.3 依托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绩效考核机制
改进土地的利用效率也需要依托相关法规和政策指导,法律监管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应该通过立法、政策支持、法规监督等模式,规范土地的使用行为,确保土地的占用不会产生浪费与开发。首要的是,对于土地的用途管控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土地的规划,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出现土地性质改变的情况,更不能将土地的农用用地无限制的转为建设用地,土地的耕地使用不能丢失,不可进行随意改地。而且针对城镇的建设用地,需要国家做出合理的土地规划与控制,尽可能地防止城镇土地无节制的开发导致占用或土地使用有紧张或混乱的状态。土地使用权市场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发展完善的步伐进行建立,优化土地流转机制。应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制度,引导土地合理自由的流转,从而最大化市场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交易和配置。在土地的利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土地管理考核制度。应设立定期审查制度以及审查合格的标准,将土地利用的效率作为地方地方政府的审核考核标准,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规划进行利用规划的修正,因此各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土地管理考核的有效运用,充分加强在提升土地管理能力中的监管地位,推动地方政府提升在土地利用上的管理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也需要创新出土地利用政策及法律,对耕地浪费进行处置和给予一定的激励,或是对存在闲置时期较久且土地利用低效率的土地实行征收以及盘活这些土地。引导地方政府坚持“增存挂钩”制度,实现降低地方政府开发土地的压力,增强地方政府开发与利用存量土地的利用。政策将支持土地开发集约化的发展,给予企业的土地流转和农户的土地经营以相应土地集约利用技术的帮助、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确保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这种集约化利用也是对土地的一种高效开发。同时加强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土地政策相关效用,保障土地利用的方式能够契合国家的整体发展方向与战略要求,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提高其效能和使用效率[4]。
3.4 强化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土地开发,实现土地利用的长期稳定性
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土地资源在高效开发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基于此,应加强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对因工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导致的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措施。例如,通过人工植被修复、生态水系构建、土地整理等手段,提高退化土地的生态功能,使其恢复利用价值。再者,应推进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可持续性。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布局绿地、湿地、公园等生态用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此外,应大力推广循环利用模式,鼓励资源型产业采用土地节约型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例如,工业园区可以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废弃物再利用等方式,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在农业方面,应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健康,提高土地长期生产能力。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推广,引导企业和农民采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通过加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土地开发,使土地资源在长期利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
结语: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自然资源工程领域的重要任务,涉及精细化管理、科技赋能、政策引导和生态保护等多个层面。通过加强土地精细化管理和优化配置,能够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减少浪费现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升土地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依托政策和法律机制,能够规范土地使用行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土地开发,则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长期稳定性和生态安全。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完善制度体系、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只有采取多维度协同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武占云 , 王业强 .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研究 [J]. 当代经济管理 ,2022,44(01):68-75.
[2] 黄和平 , 王智鹏 . 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改善路径研究——以江西省 11 个设区市为例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中英文 ),2019,27(05):803-814.
[3] 黄安 , 王燕 , 田莉 , 刘琳欣儿 , 夏菁 , 梁印龙 , 孙敏轩 , 庄元 . 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机制、模拟与优化 [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39(10):2450-2470.
[4] 荐圣淇 , 丁欣明 , 余欣 . 面向水土生态系统服务协同的土地利用模拟 [J]. 生态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