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视域下音乐剧平台的发展

作者

金曦童 张力维 衡俊婷 朱琳琳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710100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西安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S202310724057X)

引言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达、时代化表达成为了当前关注的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

音乐剧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2] 。因其多变的艺术形式,音乐剧不仅成为了文化市场中的新兴力量,更为传统文脉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随着高校原创音乐剧的快速发展,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各类音乐剧平台蓬勃发展。这些平台不仅承担着原创剧目的展演功能,而且逐渐成长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阵地。本文将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剧融合为切入点,分析音乐剧平台的发展现状;同时,本文将结合“苔花——传统文化×音乐剧推广平台”项目实践,探讨其在弘扬中华文化、拓展青年审美空间方面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可能。

一、传统文化与音乐剧的融合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诗词歌赋、戏曲杂技、非遗技法等内容,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美学体系。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接受门槛高”和“传播方式老化”的困境。如何将传统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成为了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首要问题。

音乐剧是音乐、舞蹈和舞台艺术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它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世界已风靡了一个多世纪,伦敦西区和美国百老汇是音乐剧聚集的两大圣地[3] 。音乐剧的跨媒介、强情感、强叙事的特点使其具备极大的表现空间,可以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因此,音乐剧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音乐剧在我国的引进与传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碰撞,音乐剧逐渐被我国大众所接受。同时,音乐剧的本土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高校、剧场、以及网络平台的土壤中,音乐剧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欣欣向荣地发展着。

二、音乐剧平台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音乐剧的传播与发展主要依托三类平台:一是校园音乐社群,以高校戏剧社为核心。通过校园演出、工作坊等形式培养新一代创作者。二是短视频平台,如B站,抖音等。各平台有其侧重点,B站偏向“剪辑+解说”而抖音偏向“高光选段”。三是小型创作平台,如“一台好戏”、“音乐剧工作室”等,主攻中小型剧场演出。

从制作模式来看,音乐剧平台是专业和半业余模式并存。如,专业团队广州歌舞剧团出品的《醒·狮》融合了街舞团队Speed Crew的现代元素;而高校多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演”的半业余模式。从受众群体来看,年轻人是观看中国音乐剧的主力军。据《2023中国音乐剧市场报告》,18-35岁观众占比78%。从内容与风格来看,原创与改编并存。原创剧目如《人间失格》,以太宰治小说为蓝本,采用摇滚编曲诠释存在主义;经典改编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保留原版旋律但台词本土化。

当前音乐剧平台呈现“金字塔结构”:短视频引流扩大受众基础,中小剧场培育原创力量,专业院团打造精品IP。以B站原创音乐剧《南唐后主》为例,该剧融合宋词意象、历史叙事与现代音乐表达,成功吸引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与讨论。其弹幕互动、幕后花絮、观众二创等内容更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传播生态,体现了音乐剧平台从单一表演走向“内容+社群+传播”的综合发展路径。

三、以“苔花”项目为例的实践探索

项目名“苔花”取自清朝诗人袁枚《苔》中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中歌颂了苔藓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活本能和意向,并不因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中国原创音乐剧正如诗中的“苔花”,刚刚起步,没有足够关的注却仍有生命力。

本项目致力于将音乐剧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打造“传统文化×音乐剧”平台,推广音乐剧与传统文化,同时将平台推向国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音乐剧与传统文化。本项目旨在通过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情。

对于本身已是剧院观众的群体,通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为媒介的推广平台,搭建观众与剧目背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桥梁,使得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更多关注剧目所传达的文化。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群体,此平台旨在通过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广音乐剧,挖掘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潜在受众,吸引此类群体走进剧院观看剧目,成为音乐剧的观众。积极创造与剧院和音乐剧公司合作的机会,推广剧目、发掘潜在受众;合作开发以剧目为背景的文创产品,提高剧目的社会关注度和剧场上座率,从而更好提高剧场经济。

四、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尽管音乐剧平台在传播传统文化中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其发展依然面临挑战。首先,内容深度与传播广度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传播传统文化必须保持其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才能更好传达原作者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新媒体平台的“快节奏”“轻消费”特征,内容不得不做出简化与娱乐化处理,可能导致文化表达的浅层化。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能体现作品思想深度又能让人民喜闻乐见,这是一个难题。

其次,音乐剧审美存在门槛,但观众教育背景不同。传统文化题材的音乐剧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象征,其剧本创作和舞台表达在语言、意象、和情节构建上高度依赖于观众对传统文化背景的理解与文化积淀。例如,作品中常见的诗词典故、历史故事、礼乐制度等元素,虽然富有艺术美感与象征意义,却对缺乏相关知识的观众构成了一定的“理解门槛”。青年群体虽然对“国风”“非遗”等概念有较高的接受度,但这种兴趣更多停留在视觉或情感层面,而非系统性的文化理解。因此,在观看涉及传统题材的音乐剧时,他们容易被形式吸引,却难以深入领会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与精神内核。这种“浅层热情”与“深度理解”之间的断层,制约了传统文化在音乐剧平台中的传播深度与教育意义,也提醒创作者在艺术表达上需更加注重引导与转化,寻找兼顾审美愉悦与文化启蒙的平衡点。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优化内容设计,强化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融入剧情,如通过悬疑、爱情等通俗叙事引发共鸣,提升文化接受度。二是拓展传播形式,增强用户参与。利用AI配音、VR 、互动剧本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个性化体验,增强用户的沉浸感与参与感。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平台共建。 鼓励高校与专业剧团、传媒企业合作,打通从剧本创作、演员训练到平台运营的全链条路径。四是推动政策扶持与文化基金介入。建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原创传统文化类音乐剧项目,推动更多平台落地生根。

五、结语

音乐剧作为融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和表达空间。在“苔花”等项目的积极探索下,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止的“文物”,而成为流动的“生活”。未来,随着技术的演进与文化政策的推动,音乐剧平台将在文化传承、青年教育与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让传统文化在剧场之上焕发新声,成为一场可以被更多人听见的文化接力。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2]黄定宇.音乐剧概论[M].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周映辰.探究音乐剧的学科属性[J].人民音乐,2015(0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