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辽宁省高质量发展与居民幸福感调查研究

作者

李雨馨 孙旭 靳晓雨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基金项目: 辽宁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2410154050)

摘要: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成为增强民众幸福感的战略支撑。本研究聚焦东北振兴重点省份,剖析两者作用机制。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省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升级,出台专项政策培育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2023年战略新兴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研究数据表不足与公共服务优化需求,需深化结构改革、优化民生保障机制、实施区域协调战略,实现发展成果有效转化。该成果为东北振兴提供决策依据,对共同富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居民幸福感;东北振兴战略;数字辽宁;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高质量发展构成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心,既是经济稳健运行的关键路径,更承载着民生改善的核心使命。但实践成效与民众主观感受的契合度仍待验证,其中居民幸福感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评价维度,直接映射民生改善的实际效能。研究揭示,高质量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生态协调推进机制,最终指向实现居民生活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双重提升。由此,以辽宁为样本开展关联性研究,既可量化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又能为优化民生政策供给提供实证支撑,对完善区域发展策略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1 研究背景

国际经贸体系深度重构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进入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经济转型的核心战略。这种发展范式突破传统增长逻辑,着力构建经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友好的三维协同机制。同步,居民主观福祉作为社会进步的核心评价维度,其监测价值日益凸显。

辽宁作为东北传统工业基地,历经产能升级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变革。近年来围绕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智能制造、绿色转型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现。但受制于传统产能过剩与创新要素集聚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区域转型仍存显著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开展发展质量与民生福祉的耦合效应研究,既可揭示区域转型的微观传导机制,又能为破解振兴瓶颈提供实证支撑,具有显著的决策参考价值与民生政策优化意义。

2高质量发展与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

2.1影响因素模型构成的分析

现代化发展体系涵盖经济结构优化、社会服务均衡、生态治理协同三大支柱领域。经济层面聚焦产业能级提升与增长质效增强,通过科技创新赋能驱动产业价值链重构;社会建设突出基础民生服务供给的普惠性与优质化,重点完善教育医疗就业等核心民生保障网络;生态治理强调资源集约利用与绿色发展协同,构建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配的可持续模式。这种多维协同的发展范式,根本指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系统性满足。

2.1.1主观因素

个人价值观与期望:价值取向差异主导着个体对生活目标的设定与幸福评价标准,持有正向价值理念的群体更注重精神追求与潜能开发,其生活满意度常呈现正向关联。预期管理理论表明,目标期待与实际状况的契合度与幸福体验呈显著正相关,认知偏差越小则心理获得感越强。

生活态度与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心理特质增强了个体对逆境的适应效能,乐观归因模式可有效缓解压力源的冲击强度。具备完善情绪调节机制的个体,能够通过认知重构策略降低消极情绪对主观幸福感的侵蚀效应,维持正向心理反馈机制。

2.1.2客观因素

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并非单纯体现在总量的增加上,增长质量更为关键。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意味着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创新能力有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这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就业与收入水平:充分就业是居民获取稳定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就业机会的多寡、就业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提高居民整体的幸福感。

教育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提升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教育公平程度同样影响居民幸福感,确保每个居民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幸福感。

医疗保障: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可以减轻居民的医疗负担,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便捷的医疗服务、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及合理的医疗费用,都能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社会保障: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涵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多个方面,能够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缓解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进而提升幸福感。

空气质量:良好的空气质量是居民健康生活的基础。清新的空气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水资源质量:清洁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优质的水资源能够保障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完整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增强了居民与自然的联系,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文化认同感: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增强其内心的幸福感。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是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本地文化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

文化活动丰富度: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展览、文化讲座等,能够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科技应用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像智能家居、移动支付、在线教育等,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效率,改善了居民的生活体验,对提升居民幸福感起到积极作用。

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影响因素模型的分析

2.2.1首层直接影响因素

民生福祉的核心驱动要素表现为经济动能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支撑。经济基础通过就业岗位创造与收入增长传导机制,构成物质生活保障的根基。同步,教育资源配置、医疗服务可及性及社会保障网络覆盖度等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抵御生活风险的基础性支撑网络。研究表明,这两大维度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关联,其协同作用机制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生成阈值。

2.2.2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与文化发展层次构成次生传导变量。环境宜居性通过健康风险缓释与生活舒适度提升形成中长期影响机制,其作用路径虽较经济要素具有时滞特征,但对民生福祉具有累积性效应。文化供给体系则依托价值认同塑造与精神需求满足实现情感联结,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度与文化产品供给多样性,可强化社群归属意识与集体记忆建构。研究表明,这两类要素通过环境感知优化与文化资本积累的复合型传导路径,对居民主观福祉产生显著的中介效应。

2.2.3底层根本影响因素

科技创新构成民生福祉提升的基础性支撑要素。其通过经济结构优化、民生服务提质、生态治理增效与文化业态创新等复合传导路径,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与生活品质跃升。研究显示,创新要素集聚产生的乘数效应具体表现为:产业数字化转型重构就业质量体系,智慧医疗与教育技术突破公共服务供给边界,环保技术迭代加速环境质量改善进程,数字文化载体拓展精神消费场景。这种技术赋能机制从系统层面优化了发展质量与民生需求的适配度,最终实现主观幸福感的可持续增进。

3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制约因素

3.1 经济结构调整困难

辽宁作为传统工业大省,产业结构呈现重化特征突出与新兴动能不足的二元矛盾。传统支柱产业面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与转型升级动能不足的双重压力,尤其表现在清洁化改造进程迟滞与产能利用率偏低。而创新要素(技术储备、人才引育、资本投入)的短板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进程,要素集聚效应薄弱导致全产业链布局尚未形成,难以有效支撑经济能级跃升。这种结构性失衡直接影响就业市场供需匹配度,造成优质岗位供给不足与居民收入增长乏力,进而形成制约民生福祉提升的关键堵点。

3.2区域发展不平衡

辽宁区域协同度不足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特征。核心城市群(沈阳、大连)在要素集聚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面具有虹吸效应,形成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区域性高地。反观外围县域及欠发达地区,基建配套水平与民生服务供给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尤其在数字化基础设施覆盖度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表现滞后。这种空间极化效应引发公共服务获取效能的显著落差,致使相对剥夺感与社会公平感知度等民生心理指标呈现分化态势,进而形成区域整体福祉水平提升的结构性障碍。

3.3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辽宁创新要素投入强度偏低与创新要素(智力资本)外流态势并存,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双重制约。高等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存在知识成果产业化效能不足的突出问题,技术供给与产业应用场景存在适配性偏差。这种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断链现象导致产业升级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客观上弱化了经济提质增效对民生需求升级的支撑能力,成为制约居民获得感提升的技术性瓶颈。

3.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累积形成了显著的生态负债。典型区域呈现复合型环境污染特征(大气颗粒物超标、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土壤污染),其生态治理体系面临污染物多介质迁移、修复技术集成应用等多维压力。环境质量退化通过双重路径影响民生福祉:一是健康风险累积导致公共卫生支出增加,二是人居环境恶化削弱生活满意度指数。研究表明,PM2.5年均浓度每上升10μg/m³,区域居民幸福感知度下降0.23个标准差,凸显环境治理效能与公众福祉间的显著关联性。

4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对策

4.1 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新兴产业的孵化和政策支撑,出台专项规划促进资本、科创资源及专业人才向重点领域集中。加速传统行业技术革新进程,推动其与数字技术、智能科技深度整合以提升产业链价值。持续完善市场运营环境,增强企业主体发展动能,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成长,培育优质就业增长点,通过收入结构优化夯实民生福祉提升的经济根基。

4.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深化全域协同布局,强化欠发达区域政策倾斜与要素支撑,推进跨区域基建网络化布局与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统筹调配公共资源,重点强化薄弱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基础保障,构建全域均衡供给体系,通过消弭民生服务梯度差异有效增进社会福祉水平。

4.3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提升研发资金配置能级,创新财政资源分配机制,激励市场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创新型人才引育专项计划,重构科研评价框架与知识价值共享体系,建立技术要素资本化参与机制,强化高端人才留用效能。创新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矩阵,促进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进程。以技术革新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与供给侧改革,完善优质民生服务供给网络,有效提升社会福祉指数。

4.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实施多介质环境系统化治理工程,深化大气-水体-土壤复合污染协同防控,建立污染源精准管控与能效提升双轨机制。创新生态韧性阈值管控模式,推进受损生态系统功能重构工程,实现环境质量指数级跃升。构建全民生态素养培育体系,推行低碳行为模式转型计划,形成社会资本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架构。通过环境友好型空间再造工程,优化人居生态服务效能指标体系,系统性增强民生福祉感知度。

4.5 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构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机制,实施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工程,深化社会群体文化基因认同维度。创新文化资本投入范式,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矩阵与地标性精神空间载体,通过多维文化浸润计划激活全民审美需求响应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长极,建立文旅体商多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设计文化消费新场景体验路径,以优质文化供给能级跃升驱动居民精神生活品质指数化提升。

参考文献:

[1]石华平,易敏利.环境治理、高质量发展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5)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J].管理评论,2020,32(9):18-33.

[2]魏海湘,魏敏,许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居民幸福感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23,(02):25-34.

[3]马辉.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21.DOI:10.27422/.2021.001845.

[4]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3-20.DOI:10.13653/j.cnki.jqte.2018.11.001.

[5]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J].学术月刊,2018,50(03):66-74+86.DOI:10.19862/j.cnki.xsyk.2018.03.008.

[6]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3):27-35.

[7]马茹,罗晖,王宏伟,等.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07):60-67.

[8]杨继生,徐娟,吴相俊.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J].经济研究,2013,48(12):17-29.

[9]周绍杰,王洪川,苏杨.中国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国民生指数调查[J].管理世界,2015,(06):8-21.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5.06.002.

[10]杨继东,章逸然.空气污染的定价:基于幸福感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4,37(12):162-188.DOI:10.19985/j.cnki.cassjwe.2014.12.009.

[11]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18,53(02):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