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缂丝的艺术形式
彭婉莹 邬松林
嘉兴大学设计学院,浙江省嘉兴市,314001
摘要:在古代缂丝的发展史中,在宋代时发生深刻变化,使缂丝的地位转变为艺术品。对宋代缂丝工艺的艺术价值展开研究,提出基于以独特的"通经断纬"技法和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书法和篆刻融入进缂丝的运用,赋予缂丝新的文化内涵,探寻宋代缂丝的艺术形式对如今时代的应用。
关键词:宋代缂丝;艺术形式;传承;发展。
一、引言
缂丝,又称"刻丝",是一种通过经纬交织形成图案的纺织工艺,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宋代。由于宋代推崇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发展,宋代缂丝工艺也经历了融合文化的创新,针对宋代缂丝背后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总结宋代缂丝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如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宋代缂丝工艺的发展
2.1缂丝的根基
宋代缂丝基本继承唐代缂丝的技法,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通经断纬”这一独特的技法上,“通经断纬”是指经线贯通整个织物,而纬线则根据图案的需要在局部与经线交织,通过不断变换纬线的颜色和位置,形成各种图案和色彩,最终呈现一幅完整的缂丝艺术品。
宋代经典技法如“长短戗”“合花线”被完整保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梅花枝干以“双子母经”技法织造双经线,结合深褐色与赭石的渐变,枝干转折处通过纬线加密形成阴影,增强立体透视。喜鹊羽毛使用“长短戗”技法,在羽毛根部织入深灰色纬线,梢部渐变为白色,图中过渡处穿插浅蓝丝线模拟反光,羽毛层叠感极强,充分体现“通经断纬”这一技法的独特之处。
2.2 缂丝的发展
宋代拥有较长的和平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缂丝从实用手工制品逐渐转变为只用来欣赏的艺术品奠定基础。宋太祖制定了优待文人的相关政策,王夫之《宋论》卷一中写:“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 文臣无欧刀之辟。”,极大程度鼓舞了当时拥有权力之人将自己与士大夫阶层紧密联系。
宋代文人追求提升内在修养成为新风潮,因为文人的审美以及宫廷需求的推动,针对绘画融入了文学性,使宋代的艺术创作高速发展,同时引领缂丝的创新融合,尤其体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用山水、人物等赋予缂丝作品深刻的内涵。
三、宋代缂丝的艺术表现形式
3.1 主题表现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其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背景,社会经济因素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连。钱穆先生论道:“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在苏梅《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研究》中认为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最高,文人的影响力最大,出现了文人诗书画理论的融汇贯通、文人画的兴起[1]。
由于宋代文人士大夫对绘画艺术的推动,人们更注重当下的体验,相较于唐代比起宗教题材,宋代缂丝的题材更偏向于选择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宋代缂丝工艺品实现从实用商品到纯欣赏艺术品的转变。沈子蕃的《缂丝青碧山水图轴》,借鉴了宋代山水画的构图和意境,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色彩渲染,展现出深远的空间感和宁静的氛围,为缂丝成为单纯专供欣赏的艺术品做出了贡献。
3.2 色彩搭配
缂丝的色彩全部依靠纬线的颜色来表现,所以宋代缂丝在色彩搭配原则注重和谐、典雅,以自然色彩为基础,整体呈现的画面颜色艳丽却不俗气,追求色彩的真实和细腻,偏爱淡雅、清新的色调,如淡蓝、淡绿、浅黄、米白等,这些色彩相互搭配,营造出宁静、优雅的氛围。
宋代缂丝与书画作品紧密联系,在缂丝的工艺上保留了这一特点,对待缂丝作品的制作态度十分严谨,使织物的画面与现实生活中的差距缩小,更好的表现最真实的造型、色彩。
明曹昭《格古要论》缂丝作:“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古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传彩,又谓之刻色,作此物甚难得。”宋代缂丝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还是颜色的使用都可以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满足文人对艺术的内在需要。
3.3 织物肌理
宋代缂丝通过“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以不同色块的分割拼接形成图像,其空间关系依赖色块的渐变、叠加与过渡,而非传统绘画的透视法。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提到宋代缂丝利用"戗色法"(色纬长短交替)模仿绘画的晕染效果,增强空间纵深感[3]。
宋代工匠在继承缂丝工艺传统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标志着中国古代织造技术从平面装饰向立体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缂织技法上发展许多新技法,长短戗,通过不同长度的纬线相互交错,使色彩过渡更加自然;包心戗则以一种颜色的纬线为中心,周围用其他颜色的纬线包裹,增强了图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四、宋代缂丝工艺对后世的影响
4.1 对元、明、清的影响
元代缂丝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同步发展。元初,蒙古贵族更喜欢偏向实用的缂丝制品,随着汉文化的影响,到了元代中期上层社会重新重视缂丝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在宋代戗色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木梳戗”等技法,并选择肖像类、宗教作为观赏用缂丝的题材,为明清缂丝的发展做了铺垫。
明代初期,因为统治者认为缂丝是“奢靡”之物,反对奢侈风尚,因此明初生产规模较小。明中期手工业发展进步,到了晚期手工业十分发达,缂丝开始兴盛,经济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这时缂丝已经不被局限于宫廷之中,在市井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明代缂丝则注重图案的装饰性,在继承前代工艺技法的基础上也吸取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工艺美术持续发展,缂丝的品种更为丰富,产量达到新高峰。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清末国力衰微,缂丝失去了其作为艺术品的意义,根据郜莉《苏州缂丝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研究》中所说,“工艺品需求量减少,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精工制作的缂丝设法减少制作工序,进行以画代织,并日趋严重,到后期只织造轮廓,花纹部分全部画出。”[3]
4.2 对现代缂丝的影响
宋代缂丝在如今依旧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后人在原有的工艺上进行了研发与创新。宋代缂丝通过局部织纬形成图案,纬线不贯通全幅,核心技艺“通经断纬”在织物质地上呈现如雕刻般的立体效果,工艺上使用的多色纬线的精细排列和“合花线”技术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平纹木机仍旧被苏州缂丝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织工需手工操作小梭分块织造,耗时极长,体现“一寸缂丝一寸金”的价值。如今,苏州作为我国唯一的缂丝生产地,自然承担起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通过现代的缂丝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苏州缂丝多以书画题材为主,宋代缂丝作为观赏品的艺术价值仍被后人认可。
五、结语
从缂丝在宋代的快速发展可知,纺织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持。宋代缂丝将绘画,书法和篆刻融合运用到自身的艺术形式中,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不断接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下成为一种独特的编织艺术。宋代缂丝的高度发展给大家许多启示,追求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应保持开放的态度去交流,面对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会获得成果。
参考文献
[1]苏梅.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3]郜莉.苏州缂丝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彭婉莹,2003年10月出生,女,湖南常德人,汉族,本科(在读),嘉兴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