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茶包的研发与线上下联动平台模式研究
胡琼之 杜思滢 付姚江月 王琪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5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0173014X)
摘要:本文以“草木轻茗”项目为例,研究中药茶包的研发与线上下联动销售模式。针对茶饮市场同质化、消费者认知不足等问题,结合中医药理论提出差异化研发路径,涵盖体质辨识配方设计、工艺优化及质量追溯体系;销售端融合AI辨证、区块链技术及文化赋能,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平台,提升产品信任度与品牌竞争力,为健康茶饮市场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药茶包;线上下联动;中医药理论;健康茶饮
一、茶饮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
茶饮市场近年来持续扩容,2023年全球规模已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健康养生类产品增速显著。传统实体零售受限于地域覆盖和运营成本,传统电商则因流量红利消退面临增速放缓,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消费者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年轻群体对便捷、个性化的健康茶饮需求激增,推动中药茶包等细分品类发展。然而,市场仍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同质化竞争严重,多数产品缺乏差异化定位;二是消费者对中药茶包的认知度不足,传统口感与现代偏好存在矛盾;三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部分产品存在原料溯源不清、功效夸大等问题。此外,如何将中医辨证理论与现代消费场景结合,仍是行业突破的关键挑战。
二、中医药视角下的茶包研发路径
(一)了解需求和定位
研发茶包首先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中医讲究因人而异。比如,气虚的人需要补气,湿热体质的人需要清热。所以,研发团队要调查目标人群的体质特点和健康需求,比如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等。同时,还要研究市场上消费者对茶包的喜好,比如口味、价格等,这样才能明确研发的方向。
(二)设计配方
配方设计是研发的核心。中医认为健康要靠气血阴阳的平衡,所以,茶包配方要围绕调理身体来设计。比如,要补气养血,就选用黄芪、红枣;要清热解毒,就用菊花、金银花。配方还要考虑精准化。比如,女性在月经期间,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调理,就可以设计经前期、行经期和经后期的茶包。
(三)研发工艺
配方确定后,工艺研发也很重要。现在有很多技术可以帮助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例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可以提高茶包的溶解性和功效[1],这样可以让茶包发挥更好的效果。同时,要优化茶包的口感。有些中药材味道不好,可以加天然甜味剂来改善。还要测试茶包的稳定性,确保在保质期内不会变质。
(四)保证品质和安全
品质和安全是研发的基础。首先要保证原料的质量,可以建立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确保原料安全可靠。研发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的法规,确保配方和工艺合法合规。产品上市前,要通过严格的检测,拿到相关许可,茶包产品才能让消费者放心。
(五)品牌和市场推广
有了好的产品,还要做好品牌和推广。中医养生文化有很多智慧,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比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让消费者了解茶包的好处。包装设计也很重要,要突出健康、自然的特点[2]。还可以通过直播、联名等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产品。
(六)根据反馈优化
产品上市后,要收集消费者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消费者评价等方式,了解他们对茶包口感、功效、包装的看法。如果消费者觉得茶包味道不易接受就调整配方;功效不够则优化配方。
三、中医药视角下的茶包销售模式
(一)精准化服务体系:中医辨证与智能技术融合
平台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通过AI技术实现"体质辨识-茶方匹配-效果追踪"的闭环服务。例如,某平台开发的舌诊AI系统,基于《中医诊断学》舌象标准[3]建立12万例舌象数据库,结合九种体质分类(GB/T 20348-2006),为用户推荐个性化茶方。临床验证显示,该系统对痰湿体质辨识准确率达89.3%,推荐茶包的有效率较传统销售模式提升37%[4]。
(二)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动态监测与服务迭代
平台建立"用户健康画像系统",整合线上问诊数据、线下检测数据(如脉诊仪、体质辨识仪)和消费行为数据,形成可视化健康档案。基于《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T/CACM 1315-2020),开发"茶疗效果评估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茶包饮用前后的体质变化。
(三)文化赋能的品牌建设:传统智慧与现代表达
平台创新"中医药+国潮"叙事,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转化为年轻化表达。例如,开发"五行茶器"套装,将金、木、水、火、土元素融入茶具设计;举办"茶疗文化创意大赛",鼓励用户创作中药茶包主题的插画、短视频。这种文化赋能使品牌溢价能力提升60%,年轻消费群体占比从23%增至41%[5]。
(四)质量追溯体系:区块链技术保障信任
构建"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链条溯源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每批次药材的产地、采收时间、炮制工艺等38项关键数据。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茶包的"中医药身份证",包括《中国药典》标准检测报告、中医师配伍说明等。某品牌实施该体系后,产品抽检合格率从89%提升至98.7%,客户信任度指数提高55个百分点[6]。
四、线上下联动模式销售平台实践思考
(一)线上线下融合趋势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消费者购物习惯改变的大背景下,传统实体零售行业遭遇天花板,传统电商零售行业发展增速放缓,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趋势[7]。“线上+线下”的联动销售模式可以实现资源服务优势互补,故针对中药茶包的销售平台,结合前期市场调研,品牌选择了线上应用与线下实体店相结合的联动平台模式。
(二)中药茶包线上下联动销售模式的实践
线上平台的构建与运营是线上下联动模式的关键环节之一。开发品牌专用线上售卖平台,小程序功能完善,包括产品展示、线上交易等,同时预期针对中药茶包产品的特色及目标用户需求设计特色功能,如中医线上问诊、药材属性与茶包功效介绍等。线上平台可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品牌服务范围。
线下渠道的建设与拓展也同样重要。品牌通过打造线下实体店,将中药茶包铺设到更多的线下场景,便于消费者品尝、购买。提供产品试用、门店中医坐诊等服务,提高消费者对中药茶包的认知,增强信任。
(三)中药茶包线上下联动销售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大众健康养生意识增强且逐渐年轻化,便捷的中药茶包为年轻群体提供了一个全新选择,而他们正是线上购物的主要消费者,故中药茶包的“线上下联动销售模式”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在线上线下销售中应重视年轻群体,促销需有针对性,根据他们具有网络互动、个性化等特点,在线上线下平台的融合互动中注重社交化、互动化等互联网要素的应用,提供个性化中药茶包定制,持续改进、优化品牌的线上下联动销售模式[8]。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刘亚琼,林浩鹏,等.蒲公英根烘焙工艺优化及类咖啡风味茶包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39(19):86-92.
[2]李冬梅,吴海超,杜益文.茶叶包装设计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为例[J].福建茶叶,2016,38(12):160-161.
[3]朱文锋. 中医诊断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4]王阶, 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40(5):517-521.
[5]张伯礼.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 中医杂志, 2021, 62(1):1-5.
[6]黄璐琦, 等. 区块链技术在中药质量追溯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3):233-238.
[7]王娜.新零售消费模式驱动传统零售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15):18-21.
[8]武亮.零售业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机遇、经验与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