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曹展睿 戴月 杨名威 尹成杰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 镇江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大学京江学院2023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J23CE0153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路径与挑战。通过分析当前教育体系的瓶颈,如学科壁垒、课程滞后和协同机制不畅,提出了顶层设计、教育模式革新、协同生态构建和评价保障路径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一、引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催生了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推动“新质生产力”向技术密集、知识融合、创新驱动的方向跃迁(翟绪权和夏鑫雨,2024)。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在于以技术创新重塑产业形态,其发展亟需具备跨界整合能力、技术前瞻性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然而,传统工程教育模式面临学科壁垒固化、课程更新滞后、产教协同不足等瓶颈,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创新能力与产业适配性的高要求(陆国栋和李拓宇,2017)。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新工科”建设战略,旨在通过教育范式革新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球科技竞争格局,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

二、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2.1 核心概念界定

新工科是指在传统工科基础上,以现代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实践为支撑,融合多学科交叉,面向未来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新型学科体系。新工科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它不仅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和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的生产力形态(高帆等,2023)。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劳动生产力,还包括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的全面渗透所带来的新型生产能力。

2.2 作用机制分析

(1)需求侧驱动:新质生产力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高度的技术前瞻性和对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强烈需求。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生产模式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愈加严格。企业不仅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还需要能够灵活应对跨学科挑战、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新工科教育必须紧跟技术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跨学科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只有通过满足这些高级技能的需求,人才才能为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社会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2)供给侧适配:新工科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

新工科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应当紧密围绕产业需求,通过学科交叉、产教协同以及教育模式的创新实现动态匹配。当前,传统的学科体系往往限制了学生知识面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新工科强调跨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技术的创新。与此同时,产教协同为教育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而教育模式的革新,如项目驱动式教学、实践性课程的引入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教育供给能够实时回应产业变革的需求,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

3.1 教育体系层面

当前,新工科教育面临着学科壁垒固化与传统课程滞后的问题。许多传统工科学科的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尤其是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尚未有效融入其中,导致学生在面对迅速变化的产业需求时缺乏前瞻性知识和实际能力。同时,实践平台的碎片化也制约了教育效果的提升。校企协同不够紧密,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单一,缺乏资源整合和多元化支持,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教育体系亟需进行深度调整,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

3.2协同机制层面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普遍存在松散现象,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尽管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但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政策未能有效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同时,师资结构单一也是一大瓶颈。高校教师多集中在传统领域,缺乏具备跨学科背景的专家,尤其是缺少与企业合作的联合师资团队。这种问题限制了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

3.3评价与保障层面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较为僵化,传统的学术评价标准仍占主导地位,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而忽视对实际操作、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评估。当前,许多高校依旧将学术研究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专项考核。这种体制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区域资源的失衡加剧了这一问题。在如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往往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而内陆地区的高校则面临资源匮乏、政策支持不足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人才培养的差距。

四、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构建

在上一章中,我们探讨了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顶层设计、教育模式、协同生态以及评价保障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改进。

4.1 顶层设计路径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应以“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为框架,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形成合力。首先,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域化、差异化的新工科战略,确保教育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契合。政策协同方面,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推动教育政策的灵活调整和创新,特别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与此同时,建立动态调整的专业认证机制,使得专业课程能够根据科技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提升教育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4.2 教育模式革新路径

教育模式的革新路径包括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平台的升级。在课程体系方面,需增设如“工科+人工智能”与“工科+商业”等交叉课程,打造知识的融合平台,并将“创意—创新—创业”全链条模块嵌入其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广混合式教学与虚拟仿真技术,尤其是针对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虚拟实验室,提供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实践平台方面,应加强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打造跨区域协同平台,推动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探索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导师制等新模式。

4.3协同生态构建路径

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引导建立“需求发布—资源对接—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同时,跨区域协作尤为重要,尤其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可以打造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协同和资源共享将成为推动区域协作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促进跨地域的人才流动与产业发展。

4.4评价与保障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与保障路径应转向能力导向的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学分体系,并将其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之一,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的资源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企联合研发,确保教育和科研资源能够高效配置。此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分配,尤其是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上,要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确保资源能够有效支持各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五、结语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解决当前面临的学科壁垒、课程滞后和产教协同不足等困境,改革教育模式和协同机制,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模式革新及政策资源协同,将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通过系统改进和跨区域协作,实现新工科教育优化,助力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为未来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翟绪权,夏鑫雨.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构成与实践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44-55+168-169.

[2]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0-26.

[3]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6):12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