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花生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

作者

姜胜男

乌兰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乌兰浩特 137400

1 花生种植技术的要点

1.1 选地与整地

花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对种植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理想的种植地块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向阳背风且地下水位适中的区域,土壤类型以疏松透气、排水性能良好的沙壤土为最佳。这类土壤不仅具有良好的物理结构,能够促进花生根系的纵深发展,还能为后期荚果的膨大发育提供有利条件。在确定种植地块后,必须进行系统规范的整地作业。首先要彻底清除田间残留的杂草、作物秸秆等杂物,避免病虫害的滋生。随后实施深度为25-30 厘米的深耕作业,这一深度能够有效打破长期耕作形成的犁底层,显著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同时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深耕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细致的耙地和平整工作,通过多次耙耢使土壤达到上松下实的理想状态,表层土壤疏松细碎,下层土壤紧实保墒,为后续的花生播种和出苗创造最佳的土壤环境。

1.2 品种选择

科学合理地选择花生品种是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前提。在品种选择时,必须全面考虑种植区域的气候特征、土壤状况、栽培管理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对于无霜期较短、积温不足的地区,应当优先选择生育期在100-120 天左右的早熟品种;而在热量资源丰富、生长季节长的区域,则可选用生育期较长、增产潜力更大的中晚熟品种。同时要特别注重品种的抗逆性表现,选择对当地主要病害(如叶斑病、青枯病等)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在品质方面,要根据用途选择适合的品种,油用型应选择含油量高的品种,食用型则要注重蛋白质含量和口感品质。目前我国推广的鲁花系列、花育系列等优良品种,因其具有适应性广、稳产性好、商品性佳等特点,已成为主产区农民的首选品种。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选择经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并注意定期进行品种更新换代,以保持品种的生产优势。

1.3 种子处理

花生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是确保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科学处理能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健壮程度。首先要晒种,选连续晴朗天气,将种子均匀摊在通风好的竹席或帆布上晒 2-3 天,每天翻动 2-3 次,注意不能在水泥或柏油路面暴晒,以免烫伤胚芽影响发芽。晒种后要掌握剥壳时机,需要在播种前10-15 天剥壳,过早会使种子失水、降低活力。剥壳后要严格选种,通过人工或机械筛选,剔除瘪粒、病粒等不合格种子,选出健康种子。为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要用正规厂家优质种衣剂拌种,选时认准相关证件号,按说明书操作,确保药剂均匀包裹种子,拌种后晾干备用。

1.4 适时播种

花生的播种时期必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土壤条件和品种特性科学确定。春季播种要掌握 " 适期早播 " 的原则,当 5 厘米耕作层地温连续 5 天稳定通过 15℃以上,且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即可开始播种。夏季播种则要抢抓农时,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要立即整地,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播种作业。播种深度要严格控制在3-5 厘米范围内,过深超过5 厘米会导致幼苗出土困难,消耗过多养分造成弱苗;过浅不足 3 厘米则容易使种子处于干土层,导致吸水不足而降低发芽率。播种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水平和栽培管理水平综合确定:对于直立型品种或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密植,每亩播种10000-12000 穴;对于蔓生型品种或肥力一般的地块,建议每亩播种 8000-10000 穴。每穴播种量以 2粒精选种子为宜,采用等距点播或机械精量播种,确保田间分布均匀,为高产奠定基础。播种后要及时镇压保墒,促进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吸水发芽。

2 田间管理的措施

2.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花生田间管理重要环节,能疏松土壤、增加透气性、促根系生长,还可清除杂草,减少其与花生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花生生长前期一般中耕2-3 次:第一次在齐苗后,宜浅耕,破板结、提地温,避免伤根;第二次在团棵期,适当加深,促根系下扎;第三次在封垄前,结合培土,为果针入土创造条件。除草可人工与化学方式结合,人工除草虽费工,但能避免药剂伤害,尤其在初期可及时拔草;化学除草要选合适除草剂并按说明操作,播种后出苗前用乙草胺等封闭土壤,杂草出土后按种类选药进行茎叶处理。

2.2 追肥管理

花生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合理开展追肥工作是保障其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追肥应依据花生的生长阶段以及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科学实施。当基肥施用量充足时,花生苗期通常无需进行追肥操作;若幼苗表现出生长瘦弱的状况,可适量追施氮肥以促进其生长。开花下针期是花生对养分需求的高峰期,此时应加大追肥力度。建议每亩追施15-20 千克复合肥,同时补充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硼肥有助于促进花粉的萌发与伸长,进而提高花生的结实率;钼肥则能够增强根瘤菌的固氮能力,提升花生的氮素营养水平。在结荚期,可采用根外追肥的方式,使用 0.2%-0.3%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 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 次,此举能够提高花生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荚果的饱满度。

2.3 水分管理

花生既怕旱又怕涝,合理的水分管理很重要。生长前期,花生需水量少,保持土壤适当干燥利于根系下扎、增强耐旱能力;若遇干旱,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 50% 时,应及时用沟灌或喷灌方式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是需水关键期,缺水会影响产量,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 60% 时要及时灌溉,保证水分供应。此外,花生怕涝,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影响生长甚至引发病害,可开挖排水沟确保排水畅通。

2.4 病虫害防治

花生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叶斑病、青枯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农业防治方面,要合理轮作,避免连作,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基数;选择抗病虫品种,并进行种子处理,增强种子的抗逆性;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保持田间清洁。物理防治可采用灯光诱捕、色板诱杀等方法,如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蛴螬成虫,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捕蚜虫等。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如释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等。化学防治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在防治叶斑病时,可选用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防治青枯病可选用农用链霉素等药剂进行灌根处理;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防治蛴螬可在播种时用辛硫磷等药剂进行土壤处理,或在蛴螬幼虫盛发期用毒死蜱等药剂进行灌根处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花生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是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关联、影响。科学的种植技术,如选地整地、选种、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等,为花生生长奠定基础;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中耕除草、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能保障花生养分、水分和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将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有机结合,可提高花生产量、改善品质,保障农民收益,促进花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广大种植户应学习先进技术并结合当地实际灵活运用,以获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长虹 . 花生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 [J]. 种子科技,2025,43(12):56- 58.

[2] 曲鹏帅 . 花生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09):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