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本科人才模式研究

作者

陈仙都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一、引言

当下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变得非常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靠科技创新驱动,这使得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职业本科教育该怎么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出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了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职普融通的新型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要培养既能用新质生产力技术、又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将来能在产业一线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如专业技术人员。 大一新生开设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通识课,和普通大学基础课对接,除了理论知识,更多结合实际,让学生对新质生产力有个基本认识。大二开设针对性强的专业核心课,课程内容跟着行业需求走,把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合进去,同时多安排实操、实训、实习这些实践环节,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提上来。另外,开设部分创新创业课,把最新的技术和理论带进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和技术研发,慢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建立产教融合的新型职业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1. 深化校企合作:职业本科院校与行业领先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互聘、科研合作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采取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中心,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同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实施现代特色学徒制、订单定向班制等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建设技教融汇的新型职业本科教育师资队伍

重点引进和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能上手实操、职业素养强的“双师型”老师。安排老师们到大中型企业里进行实践和锻炼,同时聘请行业里的专家来学校开讲座和授课。派老师们出去学习访问,把行业最新的技术和成果带回课堂,如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分析等。学校和企业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相互交换老师和技术人员,给老师们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清楚企业需求、技术更新,这样就能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另外,多和国外先进的教育机构、企业合作,把他们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来,还能一起参加国际技能竞赛和项目,提升职业本科的国际竞争力。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本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产教融合,树立服务产业发展的育人理念

职业本科教育要更新育人理念,以服务产业需求为核心,树立服务产业发展的育人理念,重塑不同专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链和产业链的相互融通。

(二)打造产教融合的“五金”新基建,赋能新质生产力

1. 打造“金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通过调研和专家咨询明确企业人才培养标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契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需求的“金专业”,开设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2. 建设“金课程”:提高课程内容质量,紧密结合岗位前沿技术,完善课程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机制,将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融入课程,更新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与行业标准和最新技术协同发展,纳入数字化技术和新业态内容。

3. 打造“金教材”:依靠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打造具有职业本科教育类型特色的“金教材”。教师定期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确保教材内容专业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实际生产项目和典型案例,更新教育资源,开发新形态教材,搭建数字化平台。

4. 建设“金基地”:职业本科教育“金基地”兼具实践和科研功能,具有专业化、生产性、前沿性、数字化特征。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配备先进设备,提高数智化程度,模拟真实职业环境,提供沉浸式体验。实训内容和形式体现实践性和动态性,政、企、校共建多功能综合实践中心,开展跨领域实习实训项目,实现跨界融合和创新能力培养。

5. 打造“金师”队伍:建设了解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掌握先进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具有丰富新技术实践能力的“金师”队伍。依托产教融合平台,邀请行业专家培训校内教师,鼓励教师参加行业技能考试。通过校企合作,打通校企技术人员互动渠道,打造教科研共同体和育人共同体,转化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提供国际交流机会。

(三)构建职业本科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重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制定相应制度和政策。职业本科院校进行顶层设计,争取政府、行业、企业支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紧密融合。建立科学多元化综合教学评价体系,收集反馈意见,持续优化教学过程,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

四、结论

职业本科院校应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正视存在的问题,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度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实现职业本科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赵秀华 ; 张樱凡 .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突破路径探析[J]. 当代职业教育 ,2023(04)

[2] 容华 ; 邓小华 .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向度及行动策略 [J]. 职教论坛 ,2024(01)

[3] 徐紫娟 ; 李永利 .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培育路径 [J]. 职业教育研究 ,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