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机械维修保养对机械寿命与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

纪岗

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度分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43

摘要:本文研究了工程机械维修保养对机械寿命与安全性的影响。通过分析维修保养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机械寿命和安全性的具体影响机制,探讨了当前维修保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科学的维修保养能够显著延长机械寿命、提高安全性,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为工程机械维修保养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机械寿命;安全性

1引言

工程机械作为现代工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其性能状态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的维修保养问题日益凸显。科学的维修保养不仅能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更换成本,还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本文旨在系统探讨维修保养对工程机械寿命和安全性的影响机制,分析当前维修保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工程机械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工程机械维修保养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是通过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保持设备良好状态的活动,包括日常保养(使用前后的检查、清洁、润滑)、定期保养(系统性检查、更换易损件)和特殊保养(极端工况或长期停放后的维护)。维修方式分为事后维修(故障后修复)、预防性维修(计划性维护)和预测性维修(基于状态监测的精准维护)。三种维修方式需结合使用,以实现最佳维护效果,延长设备寿命并确保运行安全。

3维修保养对工程机械寿命的影响

3.1延缓零部件磨损,保持机械运行精度

定期润滑、清洁和调整是维修保养的核心内容,能显著降低机械部件间的摩擦磨损。通过保持运动部件间的良好配合关系,如轴承、齿轮、活塞等关键部位的润滑状态,可有效减少金属间的直接接触磨损。例如,发动机按时更换机油可清除金属碎屑,确保油膜强度,使缸套、活塞环等部件的磨损速度降低40%以上。此外,定期清洁散热系统能防止过热导致的材料疲劳,调整传动系统可避免因松动造成的冲击磨损,从而维持机械的原始运行精度。

3.2早期干预性能劣化,预防重大故障

科学的维修保养通过参数监测和系统检查,能在性能劣化初期采取干预措施。定期检测液压系统的压力、油液清洁度和密封状态,可及时发现内泄或污染问题,避免泵、阀等精密部件因长期带病工作而彻底损坏。电气系统的绝缘检测和连接件紧固能预防短路、断路等故障,减少由此引发的控制系统失灵或火灾风险。振动分析和温度监测等技术还可识别轴承、齿轮箱等旋转部件的早期异常,在轻微损伤阶段进行修复,避免发展成需大修的严重故障。

3.3协调系统寿命,提升整机经济性

全面的维修保养计划通过寿命预测和部件更换策略,平衡各子系统的工作寿命。例如,针对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和结构件制定差异化的维护周期,可防止因某一系统(如变速箱)提前报废而迫使整机停用。采用状态监测数据指导关键部件的预防性更换,既能避免突发故障,又能减少过度维护造成的浪费。统计显示,严格执行维护计划的工程机械,其液压系统、动力系统等主要部件的寿命波动幅度可缩小至15%以内,使整机经济寿命延长30%-50%,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4维修保养对工程机械安全性的影响

4.1预防突发故障,确保运行可靠性

维修保养通过系统性检查与预防性维护,显著降低工程机械在作业过程中突发故障的风险。重点针对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关键安全部件实施定期检测,如测量制动片厚度、检查液压制动管路密封性等。数据显示,严格执行制动系统维护的工程机械,其制动失效事故率可降低75%以上。同时,对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动力总成的状态监控,能有效预防因动力突然中断导致的失控事故。建立关键部件的更换周期标准,如每2000小时更换液压油滤芯,可最大限度避免因部件失效引发的安全隐患。

4.2消除结构隐患,保障机械完整性

维修保养过程中的全面结构检查是发现潜在安全隐患的重要环节。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探伤、磁粉检测)对承力结构件进行裂纹检查,能及时发现疲劳损伤。对液压系统实施压力测试和管路检查,可预防高压油管爆裂事故。电气系统的绝缘电阻测试和接线端子检查,能有效防范短路引发的火灾风险。特别对于高空作业平台、塔吊等设备,结构安全检查必须包含焊缝质量、螺栓预紧力等关键指标,确保设备在极限工况下的结构完整性。

4.3维护安全装置,强化防护功能

维修保养工作重点保障各类安全保护装置的正常功能。定期测试限位开关的触发灵敏度,校准过载保护装置的报警阈值,确保其在设定范围内可靠动作。对ROPS(滚翻保护结构)和FOPS(落物保护结构)进行完整性检查,验证其防护性能。紧急停止系统必须每月进行功能测试,保证在任何工况下都能快速切断动力。统计表明,规范维护的安全装置可将操作人员伤亡事故减少80%以上。同时,建立安全装置的电子档案,记录每次测试数据和维护情况,为安全管理提供追溯依据。

5当前工程机械维修保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5.1 当前工程机械维修保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工程机械维修保养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要问题是管理意识薄弱,多数企业存在"重使用轻维护"的倾向,往往采取"坏了才修"的被动维修模式,这不仅大幅增加维修成本,更严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其次是技术手段落后,大部分维修工作仍依赖维修人员的经验判断,缺乏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和科学的故障诊断方法,导致维修效率低下。此外,还普遍存在维护计划制定不合理、备件库存管理混乱、维修资源配置不当等系统性缺陷。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维修保养工作效果的发挥,亟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善。

5.2维修保养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策略

建立科学完善的维修保养管理体系是提升工程机械维护效果的基础保障。首要任务是制定标准化的维护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和作业流程规范。应当建立基于设备重要性的分级维护机制,对关键设备实施重点维护。同时需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如计算机化维护管理系统(CMMS),实现维护计划的智能排程和任务追踪。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将设备完好率、故障率等关键指标纳入绩效考核,确保维护工作得到有效落实。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升级,可显著提升维修保养工作的规范性和执行力。

5.3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路径

推动维修保养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提升维护质量的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先进的检测诊断技术,如振动分析、红外热成像、油液光谱分析等状态监测手段,实现故障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定位。另一方面要重视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实操训练。特别要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培训,提升维修人员运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同时,可探索建立"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机制,促进经验技术的代际传递。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可全面提升维修保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含量。

6结语

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是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和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表明,科学的维修保养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延长机械使用寿命,提高运行安全性。然而,当前维修保养实践中仍存在意识不足、技术落后等突出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先进技术和加强人员培训等优化策略,可以显著提升维修保养效果。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智能化技术在工程机械维修保养中的应用,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视角下的最优维护策略制定。这些研究将为工程机械的科学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苏青霄.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策略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20):171 -172.

[2]万义良.试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J].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9(10):29.

[3]陈西良.工程机械设备在维修保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设备工程,2019(1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