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李菲宇

山东庆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循环过程的重构正深刻改变着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对传统水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严峻挑战。本研究通过整合气象观测、水文监测与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了气候变化与水文要素的耦合响应模型,系统揭示了温度升高与降水格局改变对流域径流形成、土壤湿度及地下水补给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降水时空异质性增强导致流域产流机制改变,极端水文事件频发显著削弱了水利工程的调节能力,而蒸散发量持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压力。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了包含风险识别、弹性评估和动态调控的三级适应性管理框架,建立了基于气候情景模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开发了融合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践表明,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构建生态补水机制,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成果为区域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气候变化;区域水文水资源;供需平衡;应对策略;适应性管理

第一章 引言

当前全球气候系统的显著改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攀升,地球表面温度较工业化前升高已突破关键阈值,引发降水格局重组、极端天气频发等连锁反应。在水文循环领域,气候变暖加速了固态水体的消融速率,改变传统径流形成规律,导致河流基流减少与季节性断流现象并存。同时大气持水能力增强使得降水时空异质性加剧,干旱与洪涝灾害在同一流域交替出现的复合型灾害风险显著上升。

第二章 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机制分析

2.1 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水循环系统演变特征

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水循环系统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水循环要素的时空重组与能量交换过程改变。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大气持水能力显著增强,导致降水时空分布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具体表现为:多数地区年降水量虽未显著减少,但降水形态由持续稳定型向短时集中型转变,暴雨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而有效降水持续时间呈现缩短趋势。

极端水文事件频发成为水循环演变的重要表征。持续干旱与突发性洪涝的交替出现,打破了原有水循环系统的动态平衡。高温干旱条件下土壤裂隙发育加速降水径流损失,强降雨事件中地表产流系数异常升高,两者叠加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下降。这种复合型水文灾害不仅加剧了水资源时空错配矛盾,更对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的防御标准提出新的挑战。

水循环系统演变还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在湿润地区,降水强度增加与蒸散发增强共同导致地表径流总量波动加剧;在干旱区,降水总量微弱增加难以抵消蒸发损耗,土壤干燥化趋势持续发展;高海拔寒区则因固态降水比例下降,导致冰川融水补给型河流的基流量发生不可逆衰减。这些区域差异性演变特征对统一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形成直接挑战。

2.2 极端气候事件对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冲击机制

极端气候事件通过改变水资源系统的供给能力与需求结构,对区域水水平衡形成多维冲击。在供给端,持续性干旱导致地表水库蓄水量锐减,河道基流量低于生态需水阈值,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使得机井出水量显著衰减。例如2022年长江流域特大干旱期间,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减至历史极值,沿岸城乡供水系统出现取水困难。突发性强降水虽能短暂增加地表径流,但降水强度超出土壤入渗速率,形成洪水快速下泄难以有效蓄存,同时裹挟大量面源污染物,造成水源地水质恶化风险。

需求端的变化呈现显著时空错配特征。高温热浪使农作物蒸腾需水量激增,传统灌溉定额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导致农业用水缺口持续扩大。城市极端高温天气推高居民生活用水峰值,与工业冷却用水高峰叠加形成需求共振效应。这种供需矛盾的尖锐化在水资源禀赋较差的区域尤为突出,例如华北平原在春旱连夏汛的气候异常模式下,农业播种期灌溉缺水与汛期排涝压力交替出现,加剧了水资源调配难度。

复合型灾害链的形成加剧了冲击机制的复杂性。干旱-暴雨快速转换模式导致土壤持水能力退化,降水径流系数异常升高,加剧了"工程无水可蓄、降水无法利用"的矛盾。台风引发的风暴潮与强降水耦合作用,造成河口区域淡水资源咸化危机。这种多灾种叠加效应打破了传统单一灾害应对体系的防御边界,使得水资源系统的恢复周期延长,供需平衡重建成本倍增。

第三章 气候变化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策略体系构建

3.1 基于气候模型的动态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型水资源挑战,传统静态配置方法已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水文情势。基于气候模型的动态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通过耦合气候预测与水资源系统分析,构建起具备情景响应能力的决策支持体系。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建立气候-水文-经济多要素联动的数学模型,实现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模拟。

实践应用表明,该方法显著提升了干旱预警期的水资源调配效率。在华北某流域的示范应用中,通过耦合未来30年气候情景,优化调整了水库汛限水位控制曲线,使洪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约20%。系统生成的动态灌溉定额方案,结合作物生育期需水规律与降水预测,在保证粮食产量前提下减少农业用水量约15%。该方法特别适用于解决气候变化导致的"工程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叠加问题,为构建气候适应型水资源管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3.2 多尺度协同的水资源韧性管理框架设计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系统面临的多重压力,本研究构建了多尺度协同的水资源韧性管理框架。该框架以提升系统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为核心,通过纵向尺度衔接与横向要素整合,形成覆盖"流域-区域-工程"三级空间单元的管理体系。

在空间尺度划分上,流域层面侧重整体水文循环调控,建立气候变化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通过分析降水时空分布改变对径流形成的影响,制定动态生态流量阈值,保障河流健康生命。区域尺度聚焦供需平衡优化,结合气候情景模拟调整用水结构,例如在干旱易发区推行适水种植制度,城市群实施分质供水方案。工程单元则强化基础设施韧性,对水库调度规则进行气候弹性改造,如设置浮动汛限水位应对降水强度变化,在灌区配套柔性调蓄设施提升抗旱能力。

韧性提升的技术支撑体系包含三个关键模块:物联网监测网络实时采集降水、土壤墒情等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多源信息融合分析;动态风险评估模型量化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水资源脆弱性指数,识别系统薄弱环节;决策支持平台集成优化配置方案,生成包含水量调度、节水响应等要素的适应性对策包。实践应用表明,该框架在应对2023年华北夏汛连秋旱事件中,通过提前调整南水北调输水计划、启动灌区轮灌制度,使受旱面积减少约40%,验证了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第四章 结论

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形成系统性挑战,研究揭示了降水时空异质性增强与极端事件频发是破坏供需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研究需突破气候-水文-社会耦合建模技术瓶颈,重点解决中长期预测的不确定性难题。建议设立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示范区,开展生态补水工程试点,探索水资源弹性定价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完善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最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气候适应型发展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玉.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4年第12期237-240,共4页

[2] 任伟萍.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5年第1期162-165,共4页

[3] 李峰平.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13年第4期457-464,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