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住宅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管理的有效举措

作者

吴芳

长沙市开福区财政评审中心 湖南省长沙市410000

摘要:住宅建筑工程的造价结算审核直接关系建设方与施工方的经济利益,也是工程成本控制的最终保障。随着建筑行业规模扩大及技术复杂度提升,传统审核模式中存在的流程粗放、数据滞后、人为干预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通过管理优化与技术革新实现造价结算的精准控制,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基于住宅建筑工程特点,探讨造价结算审核管理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住宅建筑工程;预算造价;审查管理

1住宅建筑工程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行业进入转型关键期,呈现以下特征:

(1)需求结构升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住宅需求从“量”向“质”转变,绿色建筑、智能家居、适老化设计等成为新趋势,对工程造价精细化管控提出更高要求。(2)政策驱动加强:国家大力推行“双碳”目标与装配式建筑政策,住宅项目需兼顾节能环保标准与成本效益平衡,倒逼结算审核环节强化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成本核算能力。(3)行业痛点突出:住宅工程普遍存在施工周期短、分包环节多、变更频繁等特点,导致结算数据碎片化、争议频发。(4)技术赋能不足:尽管BIM、大数据等技术逐步推广,但中小型住宅项目仍依赖人工审核,信息化工具覆盖率不足30%,数据孤岛问题严重,制约审核精准度。

2住宅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审核流程松散

当前的审核流程存在明显的松散性,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整个流程,这导致了在多部门协作时效率低下,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够顺畅,从而影响了整个审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技术手段滞后

目前在审核过程中,仍然严重依赖于人工核对,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降低了工作效率。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明显不足,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使得审核工作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实现高效、准确的审核。

2.3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在审核团队中,部分人员对于新技术、新规范的掌握程度不够,这直接影响了审核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审核人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审核情况时,往往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2.4动态跟踪缺位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变更、签证等重要环节缺乏及时的跟踪和管理,导致了信息的滞后和不准确。这种动态跟踪的缺位,使得审核工作无法及时反映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影响了审核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提升审核效率的措施

3.1构建标准化审核流程体系

住宅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复杂性要求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标准化流程体系。首先需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从结算申报到最终审核的完整流程节点,细化各阶段的工作职责与时间要求,避免因流程模糊导致的拖延或推诿。例如,在初审阶段应规定施工方提交资料的完整性核查标准,复核阶段则需重点审核工程量与单价的匹配性,终审阶段则需综合评估整体费用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制定统一的审查模板,将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争议处理标准等固化到文件中,确保不同项目、不同审核人员的执行尺度一致。此外,引入多方联审机制,要求建设方、监理单位、第三方审计机构共同参与关键环节的评审,通过交叉验证减少主观判断偏差,尤其对于清单外变更或材料价格争议问题,多视角的专业意见能够显著提升审核结果的公信力。

3.2 强化全过程动态化管理

传统造价结算审核往往局限于竣工后的静态数据核验,忽视施工过程中动态信息的积累与追踪。强化全过程动态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将审核工作前移,贯穿于项目立项、施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在施工阶段,审核人员需与工程管理部门协同,实时跟踪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价格波动等信息,建立动态台账并及时更新结算依据。例如,针对隐蔽工程或关键施工节点,可结合阶段性验收同步开展工程量核算,避免后期因资料缺失或记忆偏差引发争议。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施工进度、成本支出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通过预设的风险阈值触发预警,如发现某分项工程费用异常增长,可立即启动专项核查,从源头遏制虚报或重复计价行为。

3.3 推进信息化技术深度应用

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是破解传统审核效率低、误差率高的关键。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例,通过模型与施工图纸的智能匹配,快速识别工程量申报中的偏差。此外,搭建一体化的结算管理平台,可将合同条款、变更签证、材料价格、验收记录等数据集中存储,实现电子化留痕与全过程追溯。审核人员通过平台调取数据时,系统可自动关联相关文件,减少人工检索的时间成本;同时,平台内置的规则引擎能够对单价套用、费用计取等环节进行合规性校验,例如自动比对合同约定的材料价格与市场价,标记异常数据供人工复核。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则进一步赋能审核决策,通过分析历史工程数据建立价格库与风险特征库,辅助审核人员快速判断单价的合理性或识别潜在的高风险行为,从而提升审核的精准度与科学性。

3.4 提升审核人员专业能力

造价结算审核的质量高度依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当前建筑行业技术迭代加速,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不断涌现,审核人员需从单一造价技能向复合型能力转型。一方面,定期组织系统性培训,涵盖最新造价政策解读、BIM技术操作、合同法律风险防控等内容,帮助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另一方面,通过模拟审核、典型案例研讨等方式强化实操能力,尤其是针对EPC项目、装配式建筑等复杂业态的专项训练。此外,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审核质量、效率与个人绩效挂钩,并推行分级资格认证制度,要求高级审核员需具备跨专业协调与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对于技术难度高或争议较大的项目,可引入外部专家库资源,联合高校学者、行业权威参与评审,借助外部智力弥补内部团队的能力短板,确保审核结论的权威性。

3.5 完善监督与责任追溯机制

有效的监督与责任追溯机制是保障审核公正性和严肃性的最后防线。首先需建立“双随机”抽查制度,即在已审结项目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重点复查高金额、高争议项目的审核流程与结论,形成常态化质量监督。其次,推行终身责任制,明确审核人员在项目档案中的签字权限与责任范围,对因故意舞弊或重大过失导致的错误结论,无论时间跨度多久均依法追责,以此倒逼审核人员严守职业操守。同时,构建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将施工方的结算诚信记录(如虚报工程量次数)和审核机构的工作质量纳入统一监管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开评级结果。对于信用评级低的单位,可在投标准入、保证金比例等方面施加限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格局,从而净化行业生态,推动各方主体自觉规范结算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工程的造价结算审核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工作,对于保障工程各方的经济利益和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前传统审核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构建标准化审核流程体系、强化全过程动态化管理、推进信息化技术深度应用、提升审核人员专业能力以及完善监督与责任追溯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显著提升审核效率和质量。在未来的住宅建筑工程建设中,持续优化造价结算审核管理工作,不断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将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加规范、高效、精准的方向发展,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娟.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4(4):99-101.

[2]苏丽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结算审核问题探讨[J].建筑与预算,2022(7):50-52.

[3]洪冬梅.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要点及管理[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