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BIM技术在施工管理的应用
李培毓
沈阳天马医药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随着建筑产业数字化变革加速,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逐渐融入工程施工管理全过程。论文立足中国实际工程项目现状,探讨BIM在施工阶段三维可视化方案推演、跨部门信息协同、成本与进度数据管控、质量安全智能监管等核心领域的应用现状及瓶颈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施工阶段BIM标准体系、构建项目级BIM组织机制、深化人才实训体系、建设一体化BIM信息平台等解决路径,以期为BIM技术深层次应用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施工管理;标准体系;信息平台;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成为了一个复杂且耗时耗力的过程。传统的施工管理方法已经无法应对复杂的建筑工程,因此需要一种更加高效、精确的施工管理方式。BIM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数字化建模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施工时的误差,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本文将探讨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一、BIM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核心价值解析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发挥的价值尤为凸显。BIM依托三维可视化模型,能够提前实现施工方案的精准推演,降低工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及风险隐患。借助实时动态仿真技术,复杂工序与关键节点可获提前预判,有效避免潜在矛盾交错的情况发生。基于云端共享平台,BIM有机整合施工方、监理方及设计方的各类信息,极大提高跨部门沟通效率和协同效果。数据驱动下的BIM应用还体现在成本与进度的精细管控方面。通过5D BIM集成应用,将进度计划、物料采购、成本分析动态集成到统一平台,实现项目成本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同时,BIM与物联网相融合可有效强化施工现场的质量及安全监管效能,对施工现场突发状况作出及时预警与快速响应,从而最大化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意外事件与经济损失。综上,BIM技术的深入应用,切实推动了施工管理朝着精细化、智能化方向纵深发展。
二、BIM技术在中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现状
1. 工程实践的典型化趋势:以大型项目为主导
当前BIM技术在国内施工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呈现出项目类型集中、体量大型、资金雄厚的特点,典型集中于超高层建筑、轨道交通、城市综合体等领域。以深圳前海某超高层写字楼工程为例,其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引入BIM模型进行场布推演,显著优化施工路径与资源配置。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工程引入BIM-5D系统集成,实现多工种、跨节点施工的计划统筹,提升了工序连续性与资源周转效率。这类高复杂度工程对BIM依赖程度高,推动其在中国建筑实践中迅速普及。
2. 应用瓶颈的多维交织:技术与管理双重掣肘
尽管BIM在特定项目中展现出较高价值,但其全面推广仍面临多维障碍。一方面,BIM平台间存在数据格式不兼容、模型互导能力弱等技术问题,导致施工企业难以实现跨系统信息联动。另一方面,部分项目仍沿用传统管理范式,项目管理人员对BIM的理解局限于图形展示,忽视其数据管理与协同价值。同时,BIM建模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信息精度不足、施工场景表达不完整的问题频发,进一步削弱了其在管理决策中的辅助功能。
3. 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资源集中化效应突出
从区域分布看,BIM技术在东部沿海城市渗透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以广州、杭州、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已建立BIM技术地方标准及实施细则,相关政策推动较为成熟,配套技术资源也更为充足。相较之下,部分地级市乃至三四线城市在政策引导、企业能力、市场需求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形成“应用孤岛”现象,进一步加剧了BIM施工管理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化发展格局。
4. 平台集成的演进趋势:融合型系统逐步落地
在部分先行企业中,BIM正在向更高层次的智能施工平台演进。以中国建筑某大型子公司为例,其基于BIM构建了集物资追踪、劳务考勤、视频监控于一体的智慧建造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过程动态监管。BIM与GIS、RFID、IoT等技术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推动施工管理从二维控制向数据闭环迈进。这类集成化演进在实践中正逐步由试点转向常态化,代表BIM技术应用从表层展示迈入深层管理的新阶段。
三、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深化应用的路径建议
1. 建立施工阶段BIM标准体系,打破“模型孤岛”困局
当前BIM模型在施工环节中缺乏统一的交付规范与标准接口,致使各参与方间数据格式不兼容,模型难以复用。为实现模型数据的多方联动,应依托国家或行业平台,构建面向施工阶段的BIM标准体系,细化模型深度等级(LOD)、构件信息要求与更新频率;结合工程总包单位的管理需求,制定适配现场管理的BIM构件库标准,使模型具备施工可操作性;应在招投标文件与合同条款中固化标准应用条款,形成刚性约束机制,促使模型应用从“形式合规”向“过程有效”转变,逐步消解模型割裂、流程断链的现象。
2. 构建项目级BIM组织机制,实现管理流程再造
多数施工项目中BIM技术仅由设计方或第三方外包团队主导,导致其在管理链条中缺位。在项目管理体系内设立专职BIM管理单元,并赋予其与施工、技术、商务等部门等同的职责权限;该单元须具备独立建模、校审、数据分析与施工统筹能力,承担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维护任务。制定BIM参与的节点式管理流程,使其深度嵌入进度控制、成本分析、物资调配等关键环节,建立“模型驱动-决策响应”的反馈机制,强化模型在施工过程中的实操属性与响应速度,突破现有“建模即终点”的惯性模式。
3. 推动BIM施工人才实战培养,构建复合型技术队伍
施工现场BIM应用的推进长期受制于人才结构单一、实操经验匮乏等问题,为此应围绕实际工地场景,构建“仿真建模-现场对比-成果迭代”的实训体系。鼓励大型施工企业与高校共建BIM实践基地,采用项目制教学方式,提升工程师对构件逻辑、进度映射、碰撞分析的理解能力;建立基于岗位的分级评价机制,将BIM技能纳入施工岗位技术等级考评体系,鼓励现场管理人员掌握模型调用与数据分析技能,实现传统管理人员向“数据型决策者”的身份转化,破解“技术孤岛”问题。
4. 构建一体化BIM信息平台,打通数据流通断点
施工管理中数据孤立、信息分散严重制约BIM效能的释放,为实现平台级的信息互通,应建立集BIM模型、进度计划、物资流转与质量监控于一体的多维数据中枢。该平台需具备模型数据与项目实际进展动态映射的能力,实现图形信息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实时同步;引入API接口标准,推动BIM平台与项目管理系统(如PM、ERP、EPC)打通,构建“模型-数据-管理”的闭环体系,提升数据协同能力;同时推动建设单位与施工方间数据互认机制,明确信息归属与权限,保障数据流通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避免“信息孤岛”回流。
四、结语
BIM技术已成为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变革的重要抓手,其在模型可视化、信息集成、进度预测及资源调度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其推广仍受制于平台兼容性不足、组织结构不健全、复合型人才缺位等多重因素。为破解应用困境,需从标准构建、机制重塑、能力提升及平台整合等维度着力,形成技术与管理的协同推进机制。未来,随着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及行业认知水平的提升,BIM技术将在施工管理全过程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嵌入式应用,推动建筑业迈入智能建造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陈金彪.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4(3):48-50.
[2]陈作荣.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0):73-75.
[3]陈晓丽.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23,13(1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