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级小组模式管理:激发潜能,共筑成长之路

作者

王红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215600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班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班级凝聚力,我们尝试采用小组模式管理,旨在营造“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处处忙起来”的班级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有责任感,体会到重要感和价值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

一、小组模式的初步构建

分组、选组长、起组名、设计一句有激励性的口号、挑选一首组歌。这些文化符号的创设,不仅丰富了小组文化,更在无形中加深了成员间的情感联结,形成了独特的团队氛围。

比如,18级的学生,他们给自己取的组名和口号有:

奥特七兄弟——相信自己,努力拼搏,自强不息!

七重奏——我们齐心协力,共书恢宏的乐章!

7kill超神——中华梦想,你我共担,发奋图强,超越自我!

绝对零度——团结合作,勤思好学,繁星闪烁,共创辉煌!

贫民窟——天生我才,必有大用,今日不用,明日必用!

从这些口号中,我们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和正能量呢?

二、细化任务,各展所长

在小组内部,我们进一步细化了任务分配,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1.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语文成绩优异的同学担任语文科任小组长,负责监督和指导小组成员的日常语文学习,其他科目亦如此。学习委员负责督促课代表,课代表负责督促科任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督促成员。几乎每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闪光点,都能体会到重要感和价值感。

2.活动方面

每学期,学校活动都非常丰富多彩。运动会、一二九系列活动、书画比赛、红五月系列活动、足球比赛、摄影比赛、社团活动……每一项活动,尽可能都要有人参加,我们就会不断挖掘这方面的人才,重在参与,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以往火车快,全靠车头带,如今要快,需人人发力,全班齐心组动车组。

三、小组活动与文化建设并进

小组活动是小组模式管理的核心。我们将小组模式灵活地应用于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1.黑板报制作

黑板报,学校每月进行评比,每月更换一次,小组轮流负责。每组都有机会参与黑板报的制作。各组又进行了具体的任务分工:擦黑板、设计、布图、划线、写字、涂色等。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挖掘了他们的艺术才能,每位同学都在成长和进步。

最为开心的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惊喜。这个字是谁写的?好工整啊!这些图是谁画的?怎么那么清爽,典雅!这次是谁涂的色?颜色搭配怎么那么舒服!……每一次的黑板报,我都会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寻找优点,并狠狠地夸奖他们。学生们的优点被放大,潜力被逐渐激发出来,干劲越来越足。

2.班级公众号运营

我们创建了一个班级公众号,每个小组轮流负责一项活动的内容更新。我们把班级活动罗列出来,将任务分给各小组。比如,运动会、值周、期中考试、劳动大比武、诗朗诵、大合唱等。从背景选择、文章撰写、图片拍摄到排版发布,全程由小组成员自主完成。这一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传播能力,还增强了小组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主题班会

我们定期举办主题班会,如“感恩”、“劳动”、“青春期”“心理健康”、“交友”等,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的策划和实施。每个组员都有任务:小组集体讨论、搜集素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做ppt,讲解ppt等。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不怕做得丑,只要用心做!”面对学生的担心和焦虑,作为班主任的我一直这样鼓励大家。

4.劳动基地建设

班级的劳动基地,也是每周按组轮流负责。浇水,拔草,记录菜地的成长情况。春天青菜开了花,夏天黄瓜结出了果,秋天黄豆成熟了,冬天萝卜收获了,除了班级集体搞活动,享受劳动的成果,我们还会按学号让学生陆续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我们也会把它作为奖品,奖励给学习优秀及进步的学生。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劳动基地的建设和维护中来,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成长与意义,都能体会劳动的价值与快乐。

5.美食活动

民以食为天。班级搞活动怎么能少得了“吃”这个主题呢?在天气适宜的5月和11月,我们会组织“冷餐会”。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美食,组长事先安排,有人带荤菜,有人带素菜,还有人另外带上水果和饮料。不过这些菜,都需要自己做,不会做的让家长指导和帮助,我们的聚餐实际上也是在分享劳动的成果、感受劳动的快乐。

自从我们班级有了劳动基地,我们也陆续组织过很多美食活动。收获小青菜时,我们包了青菜馄饨;收获生菜时,我们做了烤肉;收获土豆时,我们做过土豆炖牛肉;收获萝卜时,我们做过萝卜丝饼……这些活动也是按组劳动:菜地摘菜;洗菜、切菜、烧菜、洗碗、清卫等。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在努力和奉献。

6.主题早读

晨会时间,我们安排了主题早读活动。每月一个主题,如,感恩、友谊、诚信、团结等,小组轮流编辑制作和讲解,并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朗读和分享。

晨会时间,我们还会集体诵读一本书,小组成员轮流领读。如,全班共读《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共读《活着》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沟通和创新。

四、应对挑战,携手共进

当然,在实施小组模式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也有学生撂挑子不干活。面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及时介入,通过个别谈话、心理疏导、团队合作技巧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障碍,重新找回在小组中的位置和价值感。我坚信每一次矛盾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都是团队凝聚力和同学间感情升华的好机会,也是学生同理心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宝贵机会,更是促进同学间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机会。

五、文化符号的力量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是“基于情感记忆与共同意志”的社会联结形式,其本质在于通过共享符号系统(如传统、仪式、语言)形成超越“功利的精神纽带”。这种连结通过创设小组文化符号(组名、口号、组歌)进一步强化,从而构建成员间的心理认同场域。这些符号的创设,让学生们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小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了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情感的“共同体”。这种超越功利的社会连结,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班级凝聚力显著提升,纪律事件大幅减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空前高涨。古人常言:“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只有让学生自己多经历一些事情,才能够多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经过这样的反复锤炼,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感,建立了强烈的归属感。小组模式管理,让学生走到了舞台中央,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团结协作,班主任的角色也从传统的“保姆式”管理转变为“教练式”指导,更多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