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BIM技术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陈新坡

鹿邑县城市建设发展中心 河南周口 4772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城乡规划复杂性的提升,传统二维设计方法已难以满足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凭借其三维可视化、多专业协同及数据集成能力,成为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BIM技术在城市空间模拟、生态规划、旧城改造及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场景,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其在提升规划科学性、优化资源配置及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价值,并提出未来技术融合与政策保障方向。

关键词:BIM技术;城乡规划设计;三维可视化;生态规划;协同设计

一、引言

城乡规划需平衡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居民需求,传统方法常面临数据孤岛、模拟精度不足及多方沟通低效等问题。BIM技术通过整合建筑、基础设施与城市环境信息,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模型,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核心价值在于:

三维可视化:直观展示空间关系,辅助非专业人员理解复杂方案;

多专业协同:打破建筑、结构、市政等学科壁垒,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性能模拟:通过日照、风环境、能耗等分析优化设计参数;

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规划、设计、施工至运维阶段,降低后期改造成本。

二、BIM技术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场景

2.1 城市空间模拟与资源优化配置

BIM技术可构建城市级三维模型,模拟交通流量、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为土地利用、公共设施布局提供量化支持。例如:

新加坡“智慧国家计划”:通过集成建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BIM平台,模拟城市能源消耗与交通压力,优化地铁线路与商业区选址,使公共交通使用率提升30%。

上海陆家嘴金融区:运用BIM模拟高层建筑日照与风环境,调整上海中心大厦裙楼形态,减少对周边住宅的遮阴影响,同时提升商业街区人行舒适度。

2.2 生态规划与可持续性设计

结合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与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可分析城市微气候,指导生态廊道与绿地系统布局。典型案例包括:

悉尼中央公园项目:通过BIM模拟建筑群热工性能,优化雨水收集系统与光伏板布局,实现年节水4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25%。

伦敦奥运村规划:利用BIM评估赛后建筑群的能源消耗,设计地源热泵系统与自然通风廊道,使运营碳排放较传统社区降低60%。

2.3 旧城改造与历史建筑保护

在“城中村”改造中,BIM技术可整合地下管线、建筑结构与文化遗迹数据,避免施工冲突并保留历史肌理。例如:

深圳南头古城改造:通过激光扫描与BIM建模,复原明清时期街巷格局,同时优化排水管网与消防通道,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融合。

北京胡同微更新:运用BIM模拟四合院加建电梯的荷载分布,采用轻型钢结构减少对历史墙体的破坏,施工周期缩短40%。

2.4 多专业协同设计与冲突检测

BIM平台支持建筑、结构、机电等学科实时协作,提前发现管线碰撞与空间冲突。案例包括:

上海南京东路地铁站改造:通过BIM协调12家施工单位,解决地铁隧道与地下商业空间的接口问题,减少返工成本约2000万元。

美国纽约苏富比大楼:利用BIM进行幕墙节点深化设计,确保超高层建筑的抗风性能,施工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

三、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3.1 新加坡:智慧城市规划的标杆

新加坡政府通过BIM+GIS集成平台,实现城市规划的“数字孪生”:

数据整合:整合土地管理局、建屋发展局等部门数据,形成覆盖全岛的BIM模型库;

政策推动:要求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必须提交BIM模型,并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对接;

应用成效:城市规划审批周期缩短50%,公共设施运维成本降低20%。

3.2 中国: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

中国多地出台BIM应用政策,推动其在城乡规划中的落地:

安徽省:2025年起强制要求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三星级绿色建筑等项目应用BIM,预计到2027年实现全行业普及;

上海市:在临港新片区试点“BIM+CIM”平台,实现规划方案与实景模型的实时比对,违建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

3.3 英国伦敦:从奥运遗产到城市更新

伦敦奥运村规划中,BIM技术贯穿全生命周期:

赛前阶段:通过BIM模拟运动员动线,优化公寓楼间距与商业设施布局;

赛后阶段:将BIM模型移交至社区管理平台,指导物业维修与能源管理;

长期价值:奥运村成为伦敦首个“零碳社区”,其BIM经验被推广至泰晤士河口新城建设。

四、挑战与对策

4.1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数据标准不统一:城乡规划设计涉及建筑、市政、交通等多领域,各专业软件(如Revit、ArchiCAD、Bentley等)的数据格式、坐标体系与命名规则差异显著,导致模型互操作性差,跨专业协同中常出现数据丢失或重复建模问题。例如,市政管线模型与建筑结构模型在接口处易产生错位,需人工反复校核,效率低下。

专业人才短缺:传统城乡规划师熟悉二维图纸与空间形态设计,但对BIM软件操作、参数化建模及多专业协同流程缺乏系统性训练。高校课程体系中BIM技术多作为选修模块,且缺乏与城乡规划专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导致毕业生难以直接胜任BIM导向的规划项目。

初期投入成本高:BIM软件授权费用(如Autodesk全家桶年费约10万元/套)、高性能图形工作站(单台约5万-10万元)及云存储服务成本,对中小设计院构成显著负担。据统计,一家50人规模的规划设计企业,全面部署BIM技术需一次性投入超300万元,年运维成本约50万元,中小企业常因资金压力而止步。

政策配套不足:部分地区未将BIM模型纳入竣工验收法定文件,导致其法律效力存疑;同时,BIM模型知识产权归属、数据安全责任等缺乏明确规定,设计方与业主方常因模型使用权限产生纠纷,制约BIM技术推广。

4.2 应对策略与建议

推动标准制定:以ISO 19650系列标准为蓝本,结合中国《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 51301-2018),制定城乡规划领域BIM数据分级标准(如LOD 300-500级模型精度要求)、IFC格式本地化扩展规则及轻量化模型共享协议,实现规划、设计、施工阶段数据无缝衔接。

完善教育体系:在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中增设《BIM技术原理》《参数化设计方法》等必修课,将GIS空间分析、城市仿真模拟与BIM建模结合;推广“1+X”BIM技能认证(如Autodesk Revit工程师认证、图学会BIM等级考试),将BIM实操能力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建立“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通道。

探索PPP模式:由政府提供30%-50%的研发补贴,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BIM联合实验室,开发适用于城乡规划的插件工具(如基于GIS的场地分析插件、历史建筑保护参数化库);鼓励云服务商提供低价BIM算力租赁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硬件门槛。

强化政策保障:将BIM模型作为竣工验收电子档案的法定形式,明确其与纸质图纸同等的法律效力;制定BIM模型数据安全分级标准,规定公共项目BIM数据需存储于国产自主可控平台;对采用BIM技术的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如绿色建筑额外奖励1%-3%)、缩短审批周期(如施工图审查时间压缩50%)及税收减免(如增值税即征即退3%)。

五、结论

BIM技术通过重构城乡规划设计流程,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其在提升规划科学性、促进多方协同及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已得到实践验证。未来需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政策体系,并加强与国际经验的对接,以支撑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

参考文献:

[1] 田朋.基于BIM技术在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中的要点分析[J]. 2020.

[2] 姜晓波,王斐,韩博云.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厨卫, 2022(10):0034-0036.

[3] 包洁玮.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J].大科技, 2019, 000(012):290.

作者简介:

姓名:陈新坡(1994年5月8日),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鹿邑,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