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
冯倩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砚石台小学 重庆万盛 400800
摘要:“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的劳动教育。“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更大力推进以劳动教育,助力“减负不减质”的教学目标。劳动教育则以每周一节劳动课为依托,可以构建“三三”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模式,即:在劳动前准备,劳动中实践,劳动后收获,与语文学科的要素、课堂、作业三方面,进行高度融合。“增厚”劳动课,扩大劳动教育战果,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202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并同年颁发了纲要。劳动教育成为“热词”,各校开始重视开展劳动教育。
此后“双减”政策出台,要求减负不减质,不是单纯的减少作业量,不管教育教学效果,而是实现高效的教与学。学科间的合理有效的融合,势在必行。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的学科,特别是语文这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融合是必然。采用“三三”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模式,更能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达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两个学科的“双赢”。
一、劳动教育,四维度面临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重视不够
大多数学校没有安排专职的劳动学科的教师,多是班主任或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没有劳动学科的带头人,定时定期开展劳动学科的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更重视语数外,这样一些“得分”学科,劳动课还是被视为“豆芽学科”,甚至沦为宣传的摆拍工具。
(二)教师意识模糊
任教劳动学科的教师,大多是兼职。对这个全然陌生的学科,一部分劳动课教师为追求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随意挤占劳动课的时间,把劳动课写在课表上,没有真正开展劳动教学,没有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另一部分劳动课教师认为上劳动课,就是单纯的让学生去劳动了就行,忽略了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上提到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
(三)家长认识偏差
学生家长迫于升学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当教师布置如:做菜、种蔬菜、买菜等劳动作业的时候,家长会认为教师不务正业,是给家长布置的作业,有些甚至反对做,害怕学生学习语数外的时间被耽误。
(四)学生自身惰性
现在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认为劳动课就是“耍耍”课、“放风”课,做一做样子就行。行为上,严重缺乏劳动经验,不会基本的劳动技能,非常的懒惰;思想上,也不想学习劳动,没有探索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意义
劳动课不仅仅只是劳动,劳动课一周一节,却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品质的重任,难度可想而知。怎么样来扩大劳动教育的范围,增加劳动课的时间呢?学科融合是条路径。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劳动课的顺利开展就一定离不开语文学科助力。比如:在劳动课要用到相关资料,就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查找和整理资料这个语文要素,在语文课上进行整理,延长了劳动教育的时间。而在评价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也可以融入语文作业——写日记中,减轻学生的负担。这样融合后,实现两个学科的双赢。学生和家长看到劳动教育能助力语文学习,学生劳动反而提升了成绩,也能更重视劳动教育,有利于家长理解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激发教师认真上劳动课的热情。
三、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
劳动教育备受瞩目,很多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开辟了种植基地。以六年级劳动种植为例,详细讲解“三三”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模式。从种植前准备,种植中实践,种植后收获三个阶段,展示劳动与语文学科的要素、课堂、作业三方面高度融合。
(一)种植前的准备
在这个阶段,学生是没有种植经验的,他们会有畏难情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就种什么?怎么种?想办法。学生确定用查资料和请教有经验的人两种办法。正好对应六年级语文课中涉及的查资料、筛选资料、整理信息和口语交际——请教和意见不同怎么办的教学内容。与语文老师沟通,把相关的内容提前或者延后上,学生回家查资料和口语实操后,小组内形成了种什么和怎么种的统一意见,再到劳动课上分享并修改。用语文课学到的方法,解决劳动课的问题。劳动教育与语文课堂融合,既完成语文的教学目标,更为劳动课做好了充分准备,克服劳动中的畏难情绪。
(二)种植中的实践
种植实践时,劳动教育要与语文学科融合。以小组为单位,分小组开始种植。学生存在种植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到户外兴奋等问题,加上一周只有一节的劳动课,也许有的小组还没有种完就下课了。然后,劳动课的提升部分,通过自己的劳动行为,总结劳动经验,重新认识劳动意义,都没有时间完成。这时,与语文学科的作业——写作融合,让学生写种植日记,既解决了写日记缺乏素材的问题,又能通过写日记让学生总结劳动经验,抒发劳动感受。劳动课上,再借学生的日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
日常的田间管理期间,劳动教育也要与语文学科融合。学生是没有田间管理经验的,但他们会运用语文学科知识来解决劳动中的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在劳动课上把舞台交给孩子,让他们分小组尽情展示讨论形成的管理意见。在劳动课和课间上把土地交给孩子,让他们挥洒汗水实践。根据语文学科需要,利用语文习作课,记录劳动中的经验和不易,在语文课中分享,渗透劳动教育观念,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例如:六年级上册,根据五单元写作要素,重点练习了“围绕一个中心写”,学生施肥过程中的难受,写得非常的真实生动。劳动课上请学生思考农民的辛苦时,更能感同身受;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更能深刻真诚;鼓励创新农具、种植方法时,更能积极热情。增强他们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提升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综合素质。
所有的劳动活动,几乎都在学校完成,写作的题材不用绞尽脑汁,提高写作速度,内容真情流露,还不填写劳动评价单,真正践行了“减负不减质”。
(三)种植后的收获
收获阶段,是品尝劳动果实,为下次劳动提供动力的重要阶段,也可以利用这些劳动收获,拓展更多的劳动课程。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围绕蔬菜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又利用这些活动,在语文课上完成语文要素练习。通过学生的习作,完成了对整个种植活动的自我评价,避免重复评价,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除了种植劳动适合“三三”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模式,其他的劳动内容任然可以迁移操作。总之,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既使劳动不再盲目,更科学,也使语文更趣味、更生活。同时,也发挥劳动教育巨大的育人威力,让学生实现“减负”,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美境界。
参考文献:
[1]陆彬.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实践探索.教学与管理,2021
[2]陈姗.“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与反思[c].中国教育学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