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作者

刘林 

鹤壁技师学院 458000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至关重要。对此,本文针对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策略教学研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新能源检测与维修;课程体系;优化;创新

在全球倡导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以其低能耗、低排放等优势,逐渐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市场保有量不断攀升。

一、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

当前,部分中职院校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设置未能紧密贴合行业实际需求。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的检测技术和维修工艺未能及时纳入课程体系。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车辆的智能网联系统检测与维修成为重要内容,但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对此涉及较少,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新能源检测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然而,许多中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实践教学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际操作需求。新能源汽车技术更新换代快,部分院校的实训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学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车型和技术。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实践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对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不够熟练,难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三)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上存在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问题。部分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而一些关键知识点却存在遗漏。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两门课程中,关于汽车电路部分的内容有较多重复,而对于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防护等重要内容,在不同课程中缺乏系统的讲解,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这种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策略

(一)基于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当下,中职院校需时刻紧盯行业发展动态。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与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深度交流,详尽了解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针对行业涌现的诸如固态电池技术、新型充电工艺等新技术、新工艺,迅速反应。依据调研结果,及时增删、优化课程内容,精心构建起一套紧密适配行业发展、兼具时效性与实用性的课程架构体系。

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为例,随着该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学校调研后,在课程中增设《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系统》课程。详细讲解车联网通信技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原理等内容。同时,邀请车企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分享智能网联汽车实际开发与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还组织学生到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企业参观,亲身体验新技术,拓宽视野,使学生所学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改善实训条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贴合企业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操作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校投入资金建设新能源汽车综合实训中心,购置多台新能源汽车实训台架、电池检测设备等先进仪器。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维修实践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使用专业电池检测仪,对不同型号电池进行故障检测与修复操作。实践指导教师由企业资深维修技师担任,他以实际维修案例为导向,指导学生按照企业维修流程,解决电池容量衰减、充放电异常等问题。学生在真实操作环境中,反复训练,熟练掌握电池维修技能,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

(三)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梳理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建立课程间的知识与技能衔接机制,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例如,在课程内容整合方面,将《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中关于汽车电路的重复部分精简。课程顺序上,先开设《电工电子基础》,为学生打下电路、电子元件知识基础;接着开展《新能源汽车构造》,让学生熟悉整车结构;再进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程学习。在《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分析电路故障,依据《新能源汽车构造》了解故障部件位置,实现课程间知识的有效衔接,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多元评价主体,运用多样评价方法,注重评价结果反馈,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全面提升。​

例如,评价主体上,教师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与课堂表现,如在《新能源汽车理论》课程考试成绩与课堂参与度打分。企业专家评价学生实习表现,像在企业实习时,依据学生操作规范、故障解决能力给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在小组项目中进行,如在新能源汽车维修项目中,学生自评任务完成质量,互评团队协作情况。评价方法包括过程性评价的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终结性评价的实操考核、理论考试。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针对薄弱环节提供辅导,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通过基于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中职院校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宗怀,陈沛,何学侠,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J].大学化学,2022,37(11):94-100.

[2]李素华,李涵,曾荣.”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4(3):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