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心理健康与德育的互促机制
伍艳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杨桥镇小学校 637636
摘要: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教育遭遇着特有的机遇与难题,本研究以农村地区为对象,探究心理健康与德育之间的相互加强机制,借助剖析农村教育的现况,阐述二者相互加强对于学生成长,学业加强以及社会适应的重要价值,并且从学校,家庭,教师等许多层面提出创建互促机制的有效举措,希望能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供应理论支撑与操作指导,帮助农村孩子成长为身心全面,品德良好的社会栋梁。
关键词:农村;心理健康与德育;互促机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地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里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农村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迟缓,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等因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陷入了诸多的困境。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而且,心理健康与德育越发凸显出它们的关键地位,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基石,关乎他们的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和个人认知,德育则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取向。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二者彼此加强,共同影响着其未来能否顺利融入社会,完成个人价值,深入探究农村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彼此加强机制,成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紧要应对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心理健康与德育互促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农村学生在成长历程中,会遭遇诸如父母外出务工引发的亲情缺失,以及学业压力未得到有效疏导等问题,这些问题极易引发他们产生焦虑,自卑,孤僻等心理困扰,优良的德育教育能够引领学生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让他们以坚韧,乐观的心态去应对困境;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学生赋予了情绪宣泄和心理调适的途径,有助于他们化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韧性[1]。
(二)提升学业成绩与学习动力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其学习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活跃度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担,比如因为家庭贫困而担忧学费,或者害怕学业失败而遭到家长的责备,那么他们在学习时往往就很难守住专注,德育借助塑造学生的自律,勤奋,进取等品质,能够激发学生本质的学习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厌学等问题[2]。
二、农村心理健康与德育互促的策略
(一)学校层面
开发校本课程,使其融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农村传统美德故事为依照来设计课程单元,讲述先辈们勤劳致富,邻里互助的事迹,在传递诚信,友善等道德观念的另外,还引导学生从中学到解决困难的心理力量,塑造感恩之心,明白珍惜当下生活,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渗透,语文课堂上经由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品德抉择和心理变化,让学生领悟人性的光辉以及心理调适的策略;科学课在讲授生态保护知识时,塑造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提升其责任担当意识,另外组织小合成作探究,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心理品质[3]。
定期安排教师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把专家学者请到农村学校来,向他们讲授前沿的理论以及实用的教学方法,沙盘游戏调节在心理引领中的运用,体验式德育活动的设计等等,以此来增强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展开校内的交流探究活动,促使教师分享在教学操作中取得的完成案例,彼此相互学习学习,一起攻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营造出浓厚的教研氛围,创建一支既明白德育又专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塑造蕴含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的校园环境,于校园墙壁之上绘制传统美德的壁画以及励志标语;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创“心灵花园”这样的放松区域,使得学生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正能量的浸润,在温馨的氛围当中舒缓自身的心理压力。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美德少年”的评选活动,对学生积极履行好人好事予以奖励;举行心理剧的展演,让学生把生活里的困扰展示在舞台之上,借助表演与观看来研究解决心理问题,优化品德修养的途径。
(二)家庭层面
构建定期的家访制度,教师走进农村家庭,去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把学生在学校的品德表现和心理状况反馈给家长,还指导家长留意孩子日常的情绪变化,言行举止,给予恰当的引导,以防止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拓宽传达的渠道,经由班级微信群,线上家长会等形式,分享诸如“如何塑造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亲子传达的艺术”等有关心理健康,德育知识的文章和视频,以此来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4]。
(三)教师层面
教师经由自身的行为来显示高尚品德和健康心理品质,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他们解决教学困难时守住乐观坚韧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且关爱有加,用自己的诚实守信和敬业奉献去熏陶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榜样,在班级管理里,教师表现出民主,包容的管理风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学会尊重他人,接纳多元,助力品德与心理共同成长。
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从而找出潜在的心理问题和品德偏差的迹象。对于那些因为家庭变因此陷入抑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陪着他们一起度过困难的时期;对于那些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在严格按照保密原则的情况下,耐心地去探寻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结合德育故事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修正错误并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这个大舞台之上,心理健康和德育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推动的。经由形成起学校,家庭和教师全方位协同的彼此加强机制,能够为农村学生清除心灵上的阴霾,照亮品德方面的灯塔,帮助他们跨越城乡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构建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张薇.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农村心理健康工作的路径[J]. 现代农业研究,2022,28(7):56-58.
[2] 曾惠芳.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J]. 中外交流,2021,28(10):836-837.
[3] 杨莹. 流动还是留守?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两难困境与对策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9):35-38.
[4] 廖蒋玲. 试论”双减”政策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 情感读本,2025(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