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汉语儿童词汇习得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蒋一凡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汉语儿童词汇习得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几种教学策略,包括直观释义法、语境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思维训练法等,并探讨了这些策略对儿童词汇习得的作用及影响。以期为汉语儿童词汇教学提供参考,有效提高汉语儿童词汇习得的效率。

关键词:汉语儿童;词汇习得;教学策略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而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表达和沟通的核心要素。对于儿童而言,词汇习得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在近年的研究中,国际儿童语言界开始注重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将儿童词汇发展与儿童语音发展、儿童语法发展和儿童语义发展并列,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范畴(张笛,陈淑珍,2021)。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词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儿童的习得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研究汉语儿童词汇习得教育策略,对于提高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语儿童词汇习得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儿童词汇习得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儿童语言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二、汉语儿童词汇习得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乔姆斯基早期的心灵主义语言观以及近期的普遍语法理论认为,儿童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称“语言能力是一种固有的机制,人的知识和理解的某方面是天生的,是人类生物天赋的一部分,它们由遗传决定”。比如说一个五六岁的儿童可以说出一句从来都没有听过的句子,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所以他认为儿童生来就具备语言普遍特征的知识,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中,这是与生俱来的。他假设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中还有一套评价程序,使他能从多种可能语法中挑选出最符合母语特征的、最经济的但又是最具生成力和解释力的规则系统。

2.认知水平

儿童语言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人的大脑本身具有一套认知机制,这套机制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获取语言的基础,也就是儿童习得词汇的基础。儿童认知理论强调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儿童词汇习得的顺序。认为儿童早期词汇以实词为主,其中又以名词的比例最高。但是当下的有关儿童词汇习得的理论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原则限制理论仅仅强调了词汇获得的先天因素;社会语用论强调了社会语用环境对儿童语言的影响,却又仅仅解释了儿童获得词汇的差异性,没有说明不同语言的类似性。

3.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习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说遗传因素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环境则是将这些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关键。因此,在研究儿童语言习得时,我们必须查看语言环境,也就是外部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张笛,2022)。儿童自孕育之初便处于语言环境中,在腹中时父母会给孩子进行胎教,放一些歌曲或是与孩子进行沟通;儿童降生之后,从最初的咿咿呀呀,到开始会喊“爸爸”“妈妈”,从说话的含糊不清,到语言的流利输出,儿童无时无刻不处于语言环境中,这是生活的必备。

4.教育

在语言习得方面,儿童是非常灵活和敏锐的,尤其是在语音和语调方面。儿童在咿呀学语时便是模仿大人的发音,此时儿童大脑发育并不完善,虽然能学习到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却也有相异之处。而词汇的习得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和重复,以防止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通过及时的复习和不断地练习,记忆速度会变得很快,从而同化顺应为自己的知识。而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阶段性的、顺序性的,儿童的词汇量在某一时刻会有一个显著的增长,所以应当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适时有效的语言教育。

三、词汇习得教育策略

通过分析儿童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可知儿童词汇习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儿童自身语言发展的特点,可以使用直观释义法、语境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思维训练法等策略对汉语儿童进行词汇习得教育。

1. 直观释义法

直观释义法通过实物、图片、动作等直观手段解释词汇,有助于儿童建立词汇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这种方法在初期词汇教学中尤为重要,能够加深儿童对词汇的直观印象,强化记忆效果。例如,展示实物,并向儿童进行讲解;给儿童播放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让他们观看动画片或电影,这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汉语听力水平,也有助于他们的词汇习得,是词汇附带习得的一个有效途径;或者是回归淳朴的纸质版,教师或家长带领儿童阅读图文并茂的汉语绘本、故事书等。

2. 语境教学法

语境教学法强调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词汇,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的语境活动,如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帮助儿童在语境中自然习得词汇。并且,在成人与儿童进行交流时,应在考虑儿童年龄、性别以及认知水平的情况下,避免语言儿童化,而是正常使用成人语言,让儿童跳出舒适区,当他们无法理解某些词汇时,再给予进一步的解释。成人应该为儿童创设适宜他们词汇习得的语言环境,站在儿童的视角与他们进行对话,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适时进行引导,让他们勇敢进行语言表达,提高词汇习得效率。

3. 归类教学法

归类教学法将词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如分为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等进行教学。因为一个词汇有诸多同义词和反义词,同属褒义词或贬义词也很多,因此一个词汇便可形成一个词汇网。或者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进行教学,加深儿童对词类意义的理解。在进行归类教学时,很多词汇需要成人进行解释,要注意相同或邻近概念范畴的概括、不同概念范畴的类推延伸、向特定物体的限定(贺黎明,2011)。这种方法有助于儿童形成系统的词汇网络,不仅有助于扩大词汇量,还能将数以千计的词汇联系起来,提高词汇使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汉语儿童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儿童词汇习得受遗传因素、儿童的认知水平、所处语言环境、教育的外力干涉和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而直观释义法、语境教学法、归类教学法等策略有助于提高汉语儿童的词汇习得效率。

参考文献

[1]贺黎明.儿童早期语言理解中的语用充实[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5):111-113.

[2]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本文系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汉语儿童量词习得研究”(项目编号:X2024104525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该项目资助。

2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生。

3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4 普遍语法: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它使得儿童能够从周围有限的语料输入中习得语言。这种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普遍特征,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和一套评价系统。儿童在听到外来语言后启动普遍语法,并在普遍语法的指导和控制下,通过假设-演绎的方法,在头脑中逐步形成有关母语的、系统的语法知识。

5 “词汇附带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最早是1985年由Nagy、Herman和Anderson在研究儿童母语词汇习得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是指学习者在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时,由于需要用到词汇而附带地习得词汇的现象,是相对于刻意学习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