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一体化育人探析
郭瑾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市,401520
摘 要: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加强,其研究领域也随之拓宽,业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之间的联系与结合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呈现出两种发展态势,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蕴藏的心理疏导,二是心理疏导中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去寻找心理疏导的“总开关”能增强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疏导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心理疏导的正确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一体化育人既可确保方向性又能增强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导 一体化育人 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从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入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如此高度重视,可以说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指明了方向。迄今为止,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进行分割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人们更为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如何化解学生的心理郁结;从心理疏导出发,人们更加关注如何运用相关的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是基于人本主义出发的
心理疏导兼具辅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拓展和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1]。具体地讲心理疏导就是从大学生身心愉悦成长这个角度出发,去关心理解他们的尊严、个性和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过程的“疏”和个体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认知上的“导”这两个方面,这种心理疏导方法是以遵循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个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前提,以此对个体的思想观念问题通过启发性思维、疏通其心理、引导其认知来帮助个体排除疑问、解决困惑、释放压力、提高认知而做出正确选择的一种方法。有学者[2]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逻辑方面的起点和思想方面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式方法的时代要求和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这四个层次展开过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也有研究者[3]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心理疏导要通过加强心理疏导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心理疏导工作的差异化、个性化以及保持心理疏导工作的常态化等途径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好地运用心理疏导方法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综合运用思想交流达到观念更新之目的,经过思维训练达到道德培养之境界,通过信仰熏陶达到觉悟提升之效果,总之通过灵活多变、卓有成效的疏导方法,以此消解大学生的思想之困、情绪之惑、心理之痛、道德之耻等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4]。以上研究都特别强调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时时地、处处地、重点地关注疏导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的矛盾和困惑所产生的多样化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尊重疏导对象个体作为现实的个人所存在的特殊性、个体性和差异性,在帮助疏导对象排除多样化的、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的同时,还要注重帮助疏导对象从更深层次上又一次重新构建和不断完善自己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看法。
二、在心理疏导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人才培养目的出发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疏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的切入点[5]。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一致性特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目的同样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和谐、全面的成长和发展,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品质素养。在心理疏导中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将大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方面来考虑,是因为在对大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教育便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如果不夯实这个基础,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只能停留于表面。帮助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纠正偏差是心理疏导的主要目的,这一过程就需要有正确的政治信念、信仰,正确的政治导向、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同向同行的。可见,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之所以能够成为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有益成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内涵是相一致的。当前心理疏导之所以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更广、比心理咨询的内容更多、比心理治疗的难度更大是人们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和日益纷繁复杂的原因所导致的,尽管如此,心理疏导是帮助大学生纠正偏离正常轨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心理疏导的坚定政治方向。在心理疏导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这两种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实施了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而且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总之,在高校的心理疏导中要积极运用引导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将高校的心理疏导融入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新理念中去,以此解决大学生现实学习、生活中的新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一体化育人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和第一要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入手,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努力去实现以德育带智育,以不断创新实现全面发展[6]。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学问。它既来源于实践,但又必须服务于实践。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充分重视个体的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自由发挥。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上讲是一个螺旋上升和波浪前进的逐步渐进提高、永无止境的变化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达到培养人和发展人,以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培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互相补充、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是一个运动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量变与质变规律的哲学智慧光芒。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要坚持与时俱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人的全面发展的始终,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心理疏导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疏导的有效契合方面拓展理论思路和实践渠道,创新育人模式及其方式、方法。其中,心理疏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的典范。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取决于人的生存的需要,人的生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这些因素就成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内容,同时也成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心理疏导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身心保障与智力支持,这里讲的心理疏导的过程就是把各种社会规范转化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当前,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八大要素”即学习心理之问题、生活心理之问题、人际关系心理之问题、品德心理之问题、恋爱与性心理之问题、成长成才之心理问题、职业心理之问题、社会化心理之问题。这些问题的心理疏导都要通过对每个个体的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心理疏导来完成,通过行之有效的、立竿见影的心理疏导可以提高被疏导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道德品质。比如被疏导个体的献身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心理疏导通过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以此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简福平.当前大学生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6):146-148.
[2]于钦明.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3]解丽君,郝学武,韩忠治,王岩.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62-64.
[4]赵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问题的审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3):133-137.
[5]刘玖玲.习近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23-25.
[6]李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14(08):119-122.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人民出版社,1979:51.
作者简介:郭瑾(1992.3-)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教育。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红岩思政’引领高校党纪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K24YG222033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