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初探
王玲
商南县城关小学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显得尤为关键,教师作为连接家庭与学校的重要纽带,肩负着推动这一模式有效运行的重任。
二、“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为学生腾出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参与社会实践、体育锻炼、艺术培养等活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缓解家长焦虑
在过去的教育环境中,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导致教育焦虑普遍存在。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师可以与家长密切沟通,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是多维度的,并非仅取决于成绩。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三)提升教育效能
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教育中各有优势。学校拥有专业的教育资源和系统的教学体系,家庭则能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和个性化的教育。家校协同育人,可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整体教育效能,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
三、当前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沟通不畅
一是,教师与家长沟通渠道有限,往往局限于家长会、电话等传统方式,缺乏便捷高效的常态化沟通平台。二是,沟通内容较为单一,多围绕学生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方面交流较少。
(二)育人理念分歧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过于看重分数和升学,将大量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孩子的学业提升上,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育人理念的分歧,容易导致家校在教育目标和方式上难以达成共识。
(三)家庭参与度低
“双减”政策后,虽然学生课余时间增多,但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缺乏主动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行动。
四、教师视角下的应对策略
(一)搭建多元沟通平台
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平台,如班级微信群、QQ 群、专门的家校沟通 APP 等。通过这些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分享教育资讯和育儿知识。同时,定期组织线上家长会、家长论坛等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加强理念引导
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的责任。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双减”政策的意义和目标,介绍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答疑解惑,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与学校育人理念保持一致。
(三)提高家庭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家庭参与活动,吸引家长积极参与。例如,布置亲子阅读、家庭劳动、社会实践等作业,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家长深度参与孩子的教育。定期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等活动,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和认同感。
五、结语
“双减”政策为家校协同育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推动者,应充分认识到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引导教育理念、提高家庭参与度等方式,促进家庭与学校紧密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 [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7).
[2]边玉芳, 洪明. “双减”政策下如何缓解家长教育焦虑[J]. 人民教育,2021(20).
[3] 刘家访 , 熊妮娜 . 家校合作的边界与共育机制重建 [J]. 教育研究与实 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