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论

作者

夏锐

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联丰小学 117000

前言: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包括美感教育和审美形态教育两个方面,既能够提高学生素养,又可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具备较强的课程美育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强化学生审美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因此,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开展语文美育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

1.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语言之美能够通过人的眼睛和耳朵到达心灵,从而给人们带来美的熏陶。传统讲解式语文教学模式下很难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教师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元素提炼出来凸显与课堂教学之中,这有利于强化学生审美素养,可充分发挥语文育人价值。

2. 发展学生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包括审美感知、审美表达、审美创造等,学生的审美素养会在其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语文内外的审美元素,从而有效发展、强化学生审美素养。

二、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美育工作

1. 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自然之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多篇课文,这些课文中或包蕴着优美的辞藻,或体现着优雅的意境,或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这些都是审美元素,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要有意识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这样才能有效发展学生审美素养。

以《观潮》为例,课文运用了较多生动的语言描写钱塘江大潮盛景,描写了人们观潮时的热闹景象。教师在本课文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钱塘江大潮盛景,带领学生对比大潮盛景与课文文字。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井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自然景色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可有效加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 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之美

美元素不止包括语言美、意境美,同时也包括人文之美、道德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美育过程中应当将以上等审美元素充分的体现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探究、体会、理解、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前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将其中的传统文化之美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理解与继承。

以《梅兰芳蓄须》为例,该课文描写了著名京剧演唱家梅兰芳先生为了不给敌人唱戏而蓄起胡须的事情,体现了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着重带领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过程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加强。此外,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梅兰芳先生演唱的京剧名段,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3. 鼓励、教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表达美、创造美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美育的目标是为了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有效强化学生审美素养,其中审美表达、审美创造是重要的审美素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表达美、创造美。所谓表达美指的是学生看到某个主题的时候心中能够形成一个思想积极向上的观点,或是形成一个美好的事物、人物形象,并且能够使用语言将心中之美表达出来;所谓创造美指的是学生能够借助汉语言描绘出一个美好的事物、阐述一个积极向上的观点、营造美好的意境,能够创造出一篇能使他人感受到美的作文。

以“生活万花筒”为例,教师在教授学生描写生活事件或生活人物的过程中,可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温馨事件、正能量事件,引导学生探寻生活之美,将生活之美使用口语语言描写出来,锻炼学生口语审美表达能力;待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写作主题和描写对象之后,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基于作文题目撰写提纲,根据提纲使用优美、生动、凝练的语言描写一件美的事件,或是创造出一个美的事物形象,或是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在此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审美创造能力都可获得有效提升。

结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可尝试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体会课文之美;可带领学生回忆美好生活,体会现实之美;可带领学生进行作文创作,强化学生审美创造素养。教师可在日后的教学中探索语文审美教育途径与策略,持续优化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丘丽霞 . 五育并举 以美育人——" 五育并举 " 下的小学语文美育课堂的建构策略 [C]// 广东教育学会 2022 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八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二).2022.

[2] 王俊霞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J]. 电脑校园 , 2023:8090-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