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
周璇
西乡县新希望幼儿园
一、中班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幼儿自身
中班幼儿与小班相比,更加的活泼好动中班幼儿的动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户外游戏活动中,更喜欢钻、爬、跑、跳等各种活动。所以在户外活动中,经常出现幼儿大范围的奔跑追逐。中班幼儿的游戏丰富,但同时由于幼儿无法分开想象与现实,太过于投入到游戏当中,就及其容易受伤。笔者在研究中观察到,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一名幼儿在玩大型的攀爬积木,由于幼儿活泼好动,在积木上不停动来动去,不小心将自己的下巴磕在了积木上,当时破皮并且流血。该幼儿在玩耍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攀爬动作,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导致受伤。二是幼儿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的概念,极容易造成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中班幼儿的生理各方面发育不完善,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较容易受到伤害。在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现有幼儿在奔跑过后会面部通红,咳嗽,喘气声音大,很可能幼儿在奔跑的过程中,吸入了灰尘、细菌引起气管的不适。且中班幼儿年龄小,反应慢,当他们遇到危险时不能及时反应。
中班幼儿经常容易激动,容易与小朋友发生冲突。幼儿的自控能力差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家长对幼儿的过分宠溺,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受到伤害。
(二)教师指导对策不当
教师的指导方式缺乏科学性。从目前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对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中的指导方式不当。大部分教师在幼儿户外游戏活动时,充当监督的角色,没有参与到幼儿游戏,忽视对幼儿所进行的游戏活动指导,没有告诉幼儿如何使用游戏器械,在玩大型游戏设施时应如何做。当有幼儿意外受伤时,教师会禁止幼儿继续此类游戏,没有及时指导幼儿正确的游戏玩法。
教师忽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经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保教工作繁杂,不仅要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还要照顾幼儿的饮食、午睡、生活,解决幼儿的各种问题,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工作任务繁忙。部分幼儿的不好习惯教师没有特别重视,只是提醒一下,并没有纠正幼儿,使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时,由于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而受到伤害。
(三) 其他原因
幼儿园的安全检查能有效的预防幼儿受伤。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有的大型玩具的螺丝钉掉了,一周后也没有修好,幼儿还从草坪里发现很多锋利的小东西,花园里还有垃圾等等,这些危险因素就像埋在幼儿身边的定时炸弹,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其次家庭也是影响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一名幼儿,家长过分的保护幼儿,任何事情都替幼儿做,禁止幼儿接触任何危险的事物,使幼儿像温室的花朵一样,不能经受风吹雨打,对危险的事物没有概念,极易受到伤害。
二、中班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教师指导对策及建议
(一)幼儿自身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创立的“活教育”强调,要重视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年后方可减少许多问题。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息息相关。
1. 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和避免幼儿受伤
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养成幼儿系好鞋带,不拥挤,不争抢,懂得分享玩具,不追逐打闹,不随意捡起地上的东西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及时指导和纠正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奔跑,谦让自己的玩具,不与幼儿争抢,让幼儿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注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自控能力极差,常常忘了要遵守规则。因此,教师要在活动开始时,强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在游戏中慢慢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3. 注重培养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良好习惯
不仅是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在室内进行活动时更加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幼儿上厕所时,要一个一个排队,笔者所研究的班级采取标志的方式提醒幼儿,如在地上贴上小红点。良好的一日常规能避免幼儿受到很多的伤害。中班幼儿自控能力差,教师只有通过监督和不断的提醒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幼儿逐步形成自护的习惯。
(二)教师方面
1. 丰富户外游戏活动,增加趣味性和创新性
中班幼儿的注意力时间短,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教师在进行户外游戏活动的活动器械的选择上要有思考,注意选择的活动器械是否昨天已经选择过,是否是幼儿经常玩的器械,是否对幼儿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例如选择爬大型积木,幼儿自身产生紧张情绪,会格外注意自己的安全,考虑如何走不会掉下去。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注意由简单到困难,逐步增加困难性,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
2. 充分活动准备,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活动环境
中班的幼儿对一些形状、符号特别感兴趣,利用这一特点,在户外游戏活动场地的滑梯、柱子等地方,可以贴上幼儿自己设计的安全标识,提醒幼儿不要拥挤、攀爬。所做的这些标识要生动形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自己设计安全标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自护意识,也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带领幼儿将自己的安全标识贴在幼儿认为危险的地方。
3. 注重“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中班幼儿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例如,部分幼儿发育迟缓,个头小,身体弱,教师在这部分幼儿游戏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时间,不宜让这部分幼儿玩耍时间过长。还有的幼儿,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教师要注意指导这部分幼儿,避免幼儿过于活泼发生碰撞。
4. 注重“同伴效应”,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
教师可尝试应用斯金纳所提出的“强化理论”。在进行户外游戏活动时,注意表扬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不仅强化了该幼儿的正确行为,也对其他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他们也想要教师的表扬,就会学习遵守规则的幼儿。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可采用负强化的措施,终止该幼儿的游戏,请他休息五分钟,并告诉他为什么请他休息。使该幼儿改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对其他幼儿的行为起到提醒作用。
(三)其他方面
注重家长资源与社区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要加强家园合作,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视程度,注重幼儿在家期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其次,幼儿园要进行定期的演习,利用社区资源,与周边消防及民警加强合作,提高幼儿的应对危险能力,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共同呵护幼儿健康成长。
三、结语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触到:我们不能随时随地的给与幼儿最完美的保护,幼儿要拥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的健康和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我们应主动的给予他们,让幼儿主动获得。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每一个家庭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当前幼儿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有幼儿自身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家长的原因以及幼儿园的原因。每当看到幼儿意外受伤的报道,笔者都十分难过,思考导致幼儿在园发生的意外事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本研究以“及教师指导的策略研究”为题,通过三个月的实地观察和访谈,对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了解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现状,发现原因,最后探究提高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
研究者认为,通过本次的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可以给当前幼儿园户外游戏的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另外,在对本次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获得了许多理论之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