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秸秆高值化利用路径
潘雅薇 徐思琪 卢旭卓 张清源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130122
引言: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年产秸秆超 4000 万吨,但传统露天焚烧与简单还田模式导致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亟需探索高效环保的高值化路径。自 1982 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广秸秆还田以来,政策持续加码,2023 年明确提出秸秆养畜与废弃物处理体系建设,为农业绿色转型指明方向。本研究基于吉林省 9 市 12 县多案例比较,结合“千万工程”经验 [2] 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系统分析秸秆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因素,旨在提炼可复制的技术 - 产业 - 政策协同机制,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实践范式。研究聚焦技术创新突破、产业体系优化与制度创新联动,以释放秸秆资源潜力,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协同推进。
一、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概况
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每年产生约 4000 万吨农作物秸秆 [3],资源禀赋十分丰富。从利用结构来看,目前形成了以肥料化利用为主导、饲料化利用为补充、能源化和原料化为拓展的多元化利用格局。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实施“秸秆变肉”等重点工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秸秆离田补贴、网格化监管等措施,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83.6% ,露天焚烧率控制在 10% 以下。在技术模式创新方面,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利用路径,包括中部平原区的深翻还田技术、西部农牧区的种养循环模式等。
(二)主要农作物产量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天下粮仓”之美誉,主要种植玉米(主导作物约3000 万吨)、水稻(优质主粮约700 万吨)、大豆(潜力作物约100 万吨)三大作物,兼有杂粮(高粱、谷子等年产量约30 万吨)、油料(花生、向日葵等年产量约50 万吨)及经济作物(人参、蓝莓等)。
(三)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实情况
2018—2024 年,吉林省以政策创新引领秸秆“五化”利用,从禁烧管控到产业升级,构建了“黑土地保护—畜牧业发展—生态治理”三位一体模式。全国层面通过整县推进、技术补贴[4],形成区域协同的秸秆资源化体系。吉林省近年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围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培育,构建了“政策引领、技术驱动、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秸秆资源化利用体系。截至 2024 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 90% ,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
二、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
吉林省秸秆高值化利用率不足 30% ,“五化”利用中肥料化(占比40% )、饲料化( 35% )主导,但多停留于简单还田与青贮初加工,缺乏高附加值生物肥料转化体系。 收储运成本占产值 40% ,因秸秆分布分散且专业企业缺失。产业链集中于初加工环节,如饲料化未突破青贮阶段,精深加工企业匮乏,叠加市场需求不稳与监管缺位,制约产业增值。能源化利用转化效率不足 30% ,肥料化受寒冷气候影响腐解缓慢。乙醇制备等前沿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中小企业受制于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引进消化能力弱。 农业侧重还田补贴,环保聚焦禁烧监管,缺乏联动机制。基层执行存在宣传缺位等问题,影响实施效能。
(二)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民认知局限(高值化知晓率 <45% )导致焚烧还田惯性思维,新技术推广参与率不足 30% 。财政补贴仅覆盖 30% 技术设备需求,秸秆企业信贷满足率不足 40% ,融资难制约产业升级。科研成果转化率 <20% ,实验室至田间成本激增5-8 倍;基层农技员缺口达 60% ,技术推广效率低下。企业- 农民收益占比为7:3,政策协同率仅
,缺乏增值收益共享机制。
三、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建议
为破解吉林省秸秆高值化利用瓶颈,本研究提出“四轮驱动”系统方案:
(一)技术创新驱动
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秸秆生物转化、材料化等高附加值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参与研发并给予税收优惠。促进产学研协同。搭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平台,加速实验室成果转化,引进欧美纤维素乙醇等先进技术并本土化改良。 推广适用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开展农户培训,推广寒地秸秆腐熟、菌酶协同等低成本高效技术。
(二)完善政策体系
强化政策协同。整合农业、环保等部门资源,建立“黑土地保护 - 畜牧业 - 生态治理”三位一体政策框架,消除目标冲突。优化补贴机制。差异化补贴深翻还田等高效益技术,对秸秆制氢等高值化项目提高补贴力度,激发企业积极性。加强监管与宣传。通过数字化平台追踪政策落实,利用新媒体普及“五化”政策,降低农户焚烧意愿。
(三)培育市场主体
扶持龙头企业。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延伸产业链至生物基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展专业合作社。整合散户资源,由合作社统一收储运,降低运输成本(当前占终端成本 40% ),提升规模效益。健全市场机制。制定秸秆产品质量标准,建立碳汇交易试点,稳定价格并拓展手工艺品等新兴市场。
(四)加强主体协同
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推行“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订单模式,企业以保底价收购秸秆,并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收益均衡分配。提升农户参与度。通过田间示范、技能培训增强农户技术认知,建立积分奖励制度激励环保行为。推动区域联动。中部粮区与西部牧区协同发展秸秆饲料化,东部山区探索原料化与文旅融合,实现资源互补。
通过技术突破、政策协同、市场激活与主体联动,推动秸秆从“资源包袱”向“绿色财富”转型,为全国农业低碳发展提供“吉林方案”。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千万工程”经验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揭示吉林省秸秆高值化利用面临利用率低、产业链短、技术转化不足及政策协同弱等核心问题,根源在于传统观念束缚、资金短缺、产学研脱节及利益分配失衡。通过多案例分析,提出“四轮驱动”对策,推动秸秆从“资源包袱”向“绿色财富”转型。将为全国农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吉林样板”,助力“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孝德 , 李周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J]. 中国农村经济 , 2021(5):12-25.
[2]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评估报告 [R]. 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22.
[3] 吉林省统计局 . 吉林统计年鉴 2023[M].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3: 145-148.
[4]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Z]. 国办发〔2022〕36 号 , 2022-08-15.
[5] 王晓毅. 农村资源利用中的利益共享机制研究——以秸秆产业化为例 [J]. 农业经济问题 , 2019(3): 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