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视角下森林生态廊道的规划与建设
田清文
内蒙古质真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森林栖息地破碎化问题日益严峻,大量野生动植物种群被隔离,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森林生态廊道作为连接破碎栖息地的关键生态基础设施,能够促进物种迁移、基因流动和生态过程连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科学规划与建设森林生态廊道,不仅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还能为濒危物种提供生存空间,推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二、森林生态廊道的功能与价值
(一) 促进物种迁移与基因交流
森林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迁徙通道,保障物种在不同栖息地间的季节性迁移与扩散。例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通过建设森林廊道,促进虎豹种群的跨境迁徙与基因交流,有效避免近亲繁殖风险。同时,廊道也为植物种子传播、花粉扩散创造条件,维持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二)缓解栖息地破碎化
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碎片化使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生态廊道通过连接孤立的栖息地斑块,形成连续的生态网络,降低边缘效应,增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研究表明,廊道建设可使栖息地斑块间的物种迁移效率提升30%-50% 。
(三)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廊道有助于维持碳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其植被覆盖可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局地气候;廊道内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也间接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三、森林生态廊道的规划与建设策略
(一)科学选址与廊道网络构建
1.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森林生态廊道规划的基础,其核心在于通过量化评估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程度,识别具有高保护价值的区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等多源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能够直观呈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加权叠加模型),对各要素赋予权重并进行综合评分,最终划定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区。
2. 考虑物种迁徙需求
不同物种因其体型、活动范围、生态习性的差异,对廊道的宽度、走向、植被类型等要求各异。对于大型哺乳动物(如东北虎、亚洲象),其长距离迁徙需要连续且宽阔的生态通道,通常建议廊道宽度不低于 500 米,以保障其觅食、繁殖和扩散需求。对于候鸟、蝴蝶等小型迁徙物种,廊道设计更注重 “踏脚石” 节点的布局与植被多样性。
3. 多尺度整合规划
多尺度整合规划旨在打破生态保护的空间壁垒,通过 “国家 - 省 - 市”三级网络构建,实现生态廊道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实施的无缝衔接。在国家层面,依托 “三区四带” 生态修复格局,划定跨区域生态廊道骨架,连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核心生态节点,形成支撑全国生态安全的“主动脉”。例如,我国东北森林带生态廊道串联长白山、小兴安岭等重要林区,不仅保障了东北虎豹等旗舰物种的生存空间,还通过碳汇功能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省级层面则聚焦区域生态特色,将国家廊道延伸并细化为省级生态网络。在市县级尺度,通过建设城市绿道、郊野公园、社区绿地等 “毛细血管”,将生态廊道融入城乡空间。
(二)结构设计与生态功能优化
1. 多层次植被配置
多层次植被配置是提升森林生态廊道生态功能的核心策略,通过模拟自然森林的垂直结构,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群落,能够显著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在实践中,需结合区域气候、土壤条件及目标物种需求,科学选择乡土植物种类,构建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态群落。
2. 生态节点建设
生态节点是生态廊道网络中的关键枢纽,通过在物种迁徙路线的关键位置设置生态缓冲区、湿地、水塘及食物源地,能够为迁徙物种提供必要的停歇、觅食和繁殖场所。生态缓冲区通常位于廊道与人类活动区域的交界处,通过种植高大乔木和密集灌木形成天然屏障,降低噪音、光污染等干扰;湿地与水塘作为重要的水源补给点,不仅能满足动物的饮水需求,还能吸引候鸟、水禽等物种停留,例如在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廊道建设中,通过恢复与新建小型湿地,有效延长了越冬候鸟的停留时间。
3. 减少人为干扰
人为干扰是导致生态廊道功能失效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规划与建设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能够有效降低交通、建筑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廊道的阻隔。生态围栏作为物理隔离设施,采用通透式设计(如铁丝网、木栅栏),在限制人类活动的同时,允许小型动物自由穿行;生态桥与地下通道则是解决交通干线阻断问题的核心手段。
(三)物种选择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1. 优先使用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对本地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具有天然适应性,能够在低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生长。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为例,梭梭、沙棘、柠条等乡土灌木凭借其耐旱、耐盐碱特性,在生态廊道建设中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有效降低了植被死亡率和维护成本。同时,乡土树种与本地生态系统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其树叶、果实、树皮等可为本土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根系分泌物则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繁衍,增强土壤肥力和固碳能力。
2. 增加食源与蜜源植物
通过种植浆果类、坚果类、花蜜类植物,能够构建连续的食物供给链条,吸引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生物在廊道内栖息与迁徙。在北方地区,可选择山荆子、金银木等浆果植物,其秋季成熟的果实能为越冬鸟类提供能量储备。蜜源植物方面,荆条、刺槐、薰衣草等不仅能为蜜蜂、蝴蝶等传粉昆虫提供花蜜,还能通过花期的错峰配置(如春季的油菜、夏季的紫苜蓿、秋季的向日葵),实现全年食物供给。
3. 保护濒危物种栖息地
针对濒危物种(如滇金丝猴、朱鹮)的特殊需求,在生态廊道内划定核心保护区并实施针对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任务。以滇金丝猴为例,其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海拔 3000-4500 米的高山暗针叶林带,对冷杉、云杉等树种依赖性强。在廊道规划中,需将现有滇金丝猴栖息地通过森林廊道进行连接,并在关键区域设置生态缓冲区,禁止采伐、放牧等人类活动,确保猴群迁徙通道的安全性。
四、结论
森林生态廊道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在维持生态系统连通性、促进物种迁移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科学的廊道规划需综合考虑生态敏感性、物种需求及区域生态网络布局,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合理配置物种,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协作,完善廊道管理机制,推动生态廊道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阳 . 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植物层次化分布格局设计 [J]. 西南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2021,46(01):90-98.DOI:10.13718/j.cnki.xsxb.2021.01.015.
[2] 周洁 , 杨晓东 , 王雅芸等 . 梭梭和骆驼刺对干旱的适应策略差异 [J].植物生态学报 ,2022,46(09):1064-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