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三链耦合”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周诗雨

成都体育学院

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抓手。高校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载体,亟需通过“三链耦合”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本文聚焦产教融合视域下,探究知识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耦合运行机制,分析现状、突破困境并优化路径,旨在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提升思政课程实效性,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复合型人才,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课程“三链耦合”机制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程改革进程中已初步形成产教融合新格局,表现为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逐步衔接,教学方法与实践应用不断融通。目前部分高校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资源参与思政课程建设,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知识链方面,思政课程内容开始从单纯理论灌输向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变,将行业发展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产业链角度,引入企业家、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促进思政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创新链维度,部分高校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家国情怀。这种多元协同态势初步彰显“三链耦合”机制积极成效,为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新视角与新路径。

然而现阶段“三链耦合”机制运行仍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呈现碎片化、表层化特征。一是高校思政课程与产业发展衔接点仍显薄弱,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产业变革速度;二是知识链构建存在断层现象,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融合度不够,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通渠道不畅;三是创新链培育尚未形成系统性机制,创新方法与思政教育结合点有限。多数高校虽认识到产教融合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缺乏系统规划与长效机制,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效果。“三链耦合”在思政课程中应用尚未形成协同效应,各环节联动不足,难以充分发挥产教融合育人优势,亟需突破困境,构建更加科学完善运行机制。

二、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三链耦合”机制困境突破

高校思政课程“三链耦合”机制构建面临多重困境,亟需系统化解决方案。其一课程体系适应性不足问题突出,传统思政课程结构相对固化,难以灵活应对产业发展新需求,知识更新与产业变革脱节;知识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畅,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割裂,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受限。其二教师队伍复合型能力不足,思政教师普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产业前沿发展把握不够精准,难以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同时企业人才参与思政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其三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现有考核评价机制仍以理论考核为主,难以全面评估学生实践能力与价值认同度,制约“三链耦合”育人效果显现;资源整合平台缺乏,思政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共享渠道不畅,影响协同育人效果。

突破这些困境需要多维度系统化解决方案。一方面需推动课程体系创新,构建模块化、弹性化课程结构,增强思政课程对产业发展敏感度与适应性;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思政实践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无缝衔接。另一方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双师型思政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升产业实践经验;建立企业人才定期参与思政教学制度,形成校企互动育人新格局。同时改革评价机制,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表现与价值认同纳入考核指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思政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有效整合,为“三链耦合”机制运行提供坚实保障。通过这些举措,有望突破当前困境,推动思政课程“三链耦合”机制健康发展。

三、思政教育创新路径上,“三链耦合”机制优化策略

构建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程“三链耦合”机制,需要系统化设计优化策略。应构建螺旋上升课程体系,按照基础理论—行业应用—创新实践逻辑,设计阶梯式思政课程结构;将行业发展最新成果、典型案例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内容,增强知识时效性;定期组织行业调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知识链与产业链同步更新。要打造多元协同教学团队,组建校企联合教研室,推动思政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授课;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定期选派思政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提升行业实践经验;引入行业领军人物担任思政课程客座教授,丰富教学视角与内容。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推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成果导向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实践能力与价值认同度。

深化“三链耦合”机制还需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与长效保障体系。一方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实践机会;组织思政小组进企业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与发展历程,增强价值认同;举办产业思政论坛,邀请企业家与学生对话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强化制度保障,制定产教融合思政课程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与推进路径;完善激励机制,对参与产教融合思政教育教师与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形成稳定合作关系。通过这些优化策略,有望实现知识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耦合,构建具有时代特色高质量思政课程体系,培养德才兼备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

结论: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三链耦合”机制构建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重要方向。目前该机制虽已初步形成但仍处探索阶段,面临课程适应性不足、师资复合能力欠缺、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困境。突破这些困境需从课程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维度系统推进。优化路径上应构建螺旋上升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协同教学团队,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多层次实践平台与制度保障体系。通过知识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耦合,能够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复合型人才,实现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姗姗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J]. 农业经济问题 , 2024(3):F0004.

[2] 彭晓平 . 产教融合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 2024, 37(5):92-94.

[3] 乔园园.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社会科学 , 2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