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用心倾听儿童语言,以研优化师幼互动

作者

蒋舰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摘要】 “一对一倾听”能推动幼儿在个别对话中充分、积极地反思自己的经验,可以打破“你来进入我的视野,我来评判你如何”的观察局限,是建立在理解与共情基础上与幼儿的深度交流和共同成长。为了提高教师“听见幼儿”、“听懂幼儿”、“支持幼儿”的能力,自《评估指南》颁布以来,我园开展了《评估指南》的深度学习,《马赛克倾听法》的多阶段深读细学,聚焦“一对一倾听”,在边学习边思考中,开启了“一对一倾听”的实践之路。

【关键词】评估指南;一对一倾听;师幼互动

一、聚焦问题,优化调整

对照指标,我们发现《评估指南》将“师幼互动”用7条细化表述进行呈现,它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师幼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对教育行为态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有互动的能力与思考;基于此,我们聚焦师幼互动第28条指标: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教研组通过多轮研修,设计了一对一倾听记录单,在倾听记录单最初使用阶段,我们发现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往往有大量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拿着表格但是不知道要记录什么?可以记什么?记录多少?这种无差别记录的倾听方式,能帮助老师提炼幼儿当下的经验、个性品质、发展水平吗?在教研组的带领下,我们再次对应指标,梳理出了在一日活动的各个时间段内最有可能触发一对一倾听的一些话题点。保证是在最真实自然的状态下,记录幼儿表达的自己的看法和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记录单进行了二次调整

二、解读表征,倾听童心

表征是儿童思维内化的过程,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就需要教师的一百零一次看见。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表征记录”“如何借助表征引导并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呢?老师们共同阅读《马赛克倾听法》这本书,并结合本班幼儿游戏表征案例交流分享各自的见解。在不断的实践探究中老师们发现,幼儿的表征行为与其年龄的变化有关系,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幼儿表征行为是不同的,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小班幼儿游戏表征大多数是以点、圈等简单的图案、线条组成。幼儿记录比较简单,在表述上会出现断断续续等情况。我们的老师通过魔毯时间、游戏视频播放、疑问句的对话方式引导孩子回顾游戏过程。用手机录音、二维码的呈现进行持续性倾听,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游戏经验,锻炼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班幼儿记录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对于游戏故事梳理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对游戏过程的复述能力也有所增强,游戏表征逐渐从一片式过渡到连续性。老师利用一日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以启发式聊天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自由讲述。鼓励幼儿用儿童摄影、儿童地图的方式进行表征,这些方式让孩子的记录更加轻松,表达更加流畅。

大班幼儿开始对回忆、记录有了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他们的游戏表征内容丰富、富有过程性,能真实体现幼儿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在魔毯时间集体分享时,老师们运用布鲁姆的五步提问法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有效提问和引导,深入分析儿童最近发展区,引导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自我评估,主动参与

《评估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促进教职工主动参与,通过集体诊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提出改进措施。自我评估是教师反思自我和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幼儿园质量评估的重要途径。教研组通过对各班的连续性观察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老师们虽然知道要进行“一对一倾听”,也会记录下孩子当时的想法,但对于“一对一倾听”的意义、“倾听”之后教师分析幼儿、发现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尚不够清晰。基于老师的困惑和过程性评价的要求,从《评估指南》中“建立自我评估机制”的角度,我们持续开展专题解读和教研活动,进行“一对一倾听”中建立幼儿自我评价机制的研讨与实践。我们从“谁需要自评”开启讨论,从园长自评、教师自评、保育员自评、幼儿自评四个维度商讨制定适合园所文化的自我评价机制,同时在实际案例中,帮助老师们理解,为老师提供教育策略。在关于“一对一倾听”的研讨过程中,老师们还联系课食育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收集食育课程故事的方式方法,为食育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以大班幼儿作品评价为例:

关于大班幼儿作品的评价老师们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别是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自我评价: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录音笔,孩子们在区域游戏结束前会把自己对作品的介绍录下来,请老师生成二维码黏贴在作品上,这样即使不在区域游戏分享时间,别人也能知道这幅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同伴互评:我们采用投票等富有儿童个性化评价的方式进行同伴间的互评,请小朋友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面标注上自己的学号,并且讲一讲他为什么选择这幅作品。通过投票这个形式,给创作者和同伴沟通以及互相学习的机会。

教师评价:《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他们表达自己认识的情感和方式也有别”。观察-倾听-记录-复述-谈话的过程,是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如孩子在绘画大海时,海水却是是红红的。老师们抛开了以往“好不好、像不像”的审美标准,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声音:“傍晚了,太阳照在海里,海水就是红红的。”老师们不仅用心去看、去听,更是用心去思考、去分析,让孩子充满自信,在作品中积极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想象。

家长评价:家长通过观看一对一倾听记录本中幼儿的作品,阅读表征记录的文字,倾听幼儿的表征描述,再现孩子在幼儿园的游戏经历。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内心的需求,更是为家庭教育指明了一条读懂儿童的路径。

在“一对一倾听”系列研讨和实践活动中,老师们也收获颇多。除了进行传统的纸笔记录,手机视频、照片、二维码等常见方式外,我们还尝试使用 “蜗牛”app,在一个界面上可以同时显示所有的图、文、音频记录方式,正是当下在记录儿童对话非常好用的一款工具!在逐渐形成一对一倾听的习惯中,我们开始更多的了解、理解了孩子眼中的世界,更习惯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他们所考虑的,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兴奋他们所成功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也在观察、倾听和记录孩子的过程中与他们共成长!